绝对音感——从生理学语音学动物声学的另类思考-Tripod.DOCVIP

绝对音感——从生理学语音学动物声学的另类思考-Tripod.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绝对音感——从生理学语音学动物声学的另类思考-Tripod

絕對音感的遺忘假說 2001/3/3蔡振家 摘要 關於絕對音感的現象有四大假說,本文從心理學、生理學、語言學、動物行為學的角度,尋找「遺忘假說」的佐證。 人的感官遠比想像中敏銳,但我們所能意識到的訊息在腦中都經過了大幅的篩選。絕對音感的遺忘假說認定人人皆能感知絕對音高,但它被有效的隱藏起來,因為它對於人類的生存而言是冗餘的資訊。每個人幼時都具有絕對音感,但在三歲到六歲這個階段中,幼兒必須學著將絕對音高的資訊“系統化”的處理成更有用的相對音高資訊,以便學習語言聲調,此時若不將固定唱名銘印在他腦中,則以後他的絕對音感可能將永遠隱而不顯。 每個人的耳蝸中都有一把具絕對音高刻度的尺,它將所接收的聲音作頻譜分析,再由右腦聽覺皮質區的主幹區算出音頻。若聽者使用絕對音感,則左腦將每個音貼上固定唱名的標籤;若聽者使用相對音感,則各個音頻訊息被傳到右腦聽覺皮質區的周邊區域處理成首調唱名或音程的訊息。一般人無法意識到絕對音高,因為人類語言是相對音高的結構,毫無用處的絕對音高資訊乃被深埋。有些動物習慣聽絕對音高,牠們的語言(如某些鳥語)可能就是絕對音高的結構。 一、前言 音樂家的音感比常人敏銳,具絕對音感的音樂家在聽到任何音時,都能立即指出它相當於鋼琴上的那一個音,這種能力對於只能辨識音與音之間的相對音高關係的許多人而言,無疑是種神奇的現象,但絕對音感真的只是上天賜與少數人的異稟嗎?根據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於2001年2月20日的報導,心理學家J. Saffran發現,絕大部份的嬰兒可能都具有絕對音感,此能力有助於小嬰兒開始學習語言,一旦語言發展階段完成,絕對音感的能力也就功成身退,因此大部份的人都沒有絕對音感(參見網路資料)。 其實這個觀點並不是什麼新的發現,它相當於絕對音感的第三種假說:遺忘假說,也就是認為每個人本來都有絕對音感,但置身在具相對音高結構的音樂環境中,久而久之便喪失此一能力。本文對絕對音感的研究做簡短的回顧,並從心理學、生理學、語言學、動物行為學等角度切入,來驗證遺忘假說的正確性。 二、四大假說 所謂絕對音感(absolute pitch)的能力,是指能夠在沒有基準音的提示之下,正確聽出鋼琴上隨意出現的音。精確而言,辨音的正確率達到70%以上,始可視為具有絕對音感,無絕對音感者的辨音正確率則在40%以下,兩者間有明顯的分野(Hurni-Schlegel1983、Miyazaki1988)。研究顯示,只有約萬分之一的人具有絕對音感(Profita1988),但具絕對音感的人也分許多類型,有的人只能使用固定唱名,有的人能毫無困難的在固定唱名與首調唱名之間作轉換,這個問題於本文最後會再提到。一個必須澄清的名詞是perfect pitch,這個名詞容易導致誤解,因為即使是具有絕對音感的人也不能準確的指出音的頻率為多少Hz,他們只能指出所聽到的音相當於鋼琴上的那一個鍵,而且也偶爾會有半音的誤差。 絕對音感的現象曾吸引許多心理學家、音樂學家探索其中的奧祕,自C. Stump(1883)至今的文獻已經超過三百篇。歸納起來,關於絕對音感的能力之形成,目前有四大假說(參考Lang1993):遺傳(Révész 1913)、學習(Meyer1899)、遺忘(Abraham1901/1902)、銘印(Copp1916),以下略作介紹。 絕對音感究竟是先天的秉賦還是可以經由後天的訓練達成,至今還是個謎,遺傳因子所扮演的角色仍未被排除(Gregerson1998)。大部份的人經由音樂訓練可以改善其聽寫能力,對音程與和聲等音與音的相對關係的音感是可以經由訓練習得的,但相對音感(relative pitch)與絕對音感之間還是存在著無法泯滅的界線(Hurni-Schlegel1983),然而在一些個案中,訓練而得的音感亦可顯示出與先天具有絕對音感者相差無幾的辨音能力,這其間引起了一些討論(Costall1985)。 遺忘假說的德文是Verlernen,其中lernen意即學習,字首ver在此為否定之義,所以Verlernen也可稱為反學習。遺忘假說認為每個人本來都有絕對音感,但置身在具相對音高結構的音樂環境中,久而久之便喪失此一能力。 銘印(德文Pr?gung)假說認為,人的聽覺只在特定的一段時期具有高度可塑性,過了這段時期便難以訓練出絕對音感(鑄鐵要趁熱!)。五歲以前接受音樂課程訓練而具絕對音感的比例達95%,超過十二歲才施以訓練而具絕對音感的比例只有5%(Sergeant1969)。即使此假說越來越得到認同,但也有學者指出,仍有不少具絕對音感者是很晚才接受到音樂訓練的(Crozier1977)。 筆者認為遺忘假說最接近事實,也就是說,絕對音感是生理上既存的能力,但在人類的語言及普通的音樂活動中以相對音感較重要,故由絕對音感發展出的相對音感反而浮現於外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