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们在启功先生学路上跋涉
我们在启功先生学路上跋涉启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古典文献学家,文物黪定家、书画家、诗人。然而,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启功先生的 “本行”是老师,他的唯一一张名片只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至于其他部被他戏称为“不务正业”。现在,启动先生已经逝去,他的弟子可以薪火相传,还是青出于蓝更胜于蓝?
启功先生生所带过的硕士生,博士生共有31人,而受到他点拨过的学生更是数不胜数。他们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海外但是他们都做着同一件事,那就是致力于启功先生在学识与人品方面的传承。姚颖和孙霞就是其中的两位,她俩同是启功先生带的最后一届博士生。
谈到传承年纪尚轻的两人都自谦道:“我们还不能称之为启先生的传承人而是努力的跋涉者。因为启先生的学识和人品是我们后辈难以企及的,未来的路还有很远。”
追随
“能成为启先生的学生,是我这一辈子最大的幸福。”
――姚颖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的姚颖,年仅31岁,在启功先生的学生中是年龄最小的一位。1996年,姚颖顺利考取北师大中文系本科。“还记得刚来校报道时,
走进北师大南门正对着的旧主楼,在6楼中文系的走廊橱窗内,我看见挂满了启先生的照片和介绍,那是我第一次见先生。”
当年这个懵懂的女孩只觉得橱窗内的老人很慈祥,后来她才逐渐了解到“那是位非常有成就的大师,感觉离自己很远 ”。
4年后,姚颖因成绩优异而获得了保送名额。当填写专业志愿的时候,爱好民俗学的她毫不犹豫地写下了“民俗”两个字。几天后,身为启先生的学生也是助手的班主任找到了她,说启先生想招几个年轻的学生,得知她喜欢民俗学问她是否愿意跟随启先生学习,研究子弟书。“虽然当时的我可以说对子弟书一无所知,但是能有机会拜启先生为师,我感到受宠若惊。”
从1999年7月16日第一次见到启功先生至今姚颖和启先生的师生缘已10年有余,硕士毕业后,她继续在启先生门下攻读博士学位,专攻研究明清说唱文学。
比姚颖晚进师门3年的孙霞,现在已是文物出版社的编辑。今年已40岁的她原本是学理工科出身后由工转文,考取徐州师范大学文学硕士,专攻研究元明清文学。一次,她在学校图书馆的橱窗内看到师兄写的一篇关于启功先生的文章,
口气读完后只觉得“老人家特逗,是位非常风趣的学者”。而在那之前她对启先生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启先生题的“徐州百货大楼”那几个大字上。
那时的我感觉先生离自己太遥远了,可望不可即。
后来在师弟的婚宴上,孙霞得知新娘是北师大毕业的学生,便说:“我想考北师大的博士。”“那你何不考启功先生的博士呢?”新娘的一句话点醒了孙霞,她立即着手准备应考并考即中。
一直以来,姚颖和孙霞,以及启先生的所有弟子都称其为先生,以表尊敬。“后来,我们结了婚都不称丈夫为先生,因为先生这称呼在我们心里有着至高的位置,是专属于个人的那就是启先生。而在追随先生的几年宝贵时光里,我们获得的最大财富就是为人处世之道。”
领悟
“从先生身上,我知道了什么是虚怀若谷,什么是仰之弥高,什么是难以望其项背;明白了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不失独立个性的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人。”
――姚颖
自从追随启先生,姚颖时刻提醒自己要向启先生学习,为人处世力求做到立场鲜明、行事练达、礼貌周到圆融委婉。“由于先生”面微圆、皮欠厚,所以总给人以亲切和蔼之感。每次见到先生,他总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对待社会各界人士,先生更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应付得极其自如得体,又保持了自己的立场和尊严。虽然这不是想学就能学到的,但是我直在努力。
最令姚颖感动的一件事是,启先生有个习惯,如果别人都站着,他自己绝不坐下,甚至年过九旬的他在学术会议上都坚持站着发言。“那是他想和大家平等交流。所以,我们也都养成了个习惯,人再多,地方再小,也要挤到起坐。这样,先生才觉得安心,踏实。”
一位好老师会影响学生的生。多年来,姚颖始终秉承启先生的教导一一严谨为学,认真为人。她觉得,启先生给自己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她也要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她的学生们。
姚颖拿出当年的听课笔记,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她对老师的怀念。“先生常常把深奥的理论用最通俗、最形象,最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让学生们感受到学术研究的乐趣。所以参加工作以来,我也尽可能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学术研究。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凡是姚颖教过的学生与其之间都亦师亦友,学生们很是喜欢这位说话温柔委婉的年轻而又博学的老师。在课堂上,有时讲到某一处,学生不甚了解,但是课上时间又有限,于是,姚颖就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们哪些书好,有利于丰富自己,课下有时间应该去读一读。
现在,“80后”、“90后”的学生不太用心读书,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