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政治思想形成及发展探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晋武帝政治思想形成及发展探究

晋武帝政治思想形成及发展探究【摘要】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早年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其政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就是尊崇礼法,但也包含了革新的意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晋武帝在建立西晋之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制度改革,以及面对错综复杂局面的平衡策略,都根源于其早期形成的政治思想。 【关键词】晋武帝 政治思想 形成 发展 晋武帝的家世 晋武帝司马炎祖籍温县,温县司马氏是汉魏时期的名门望族,记载司马氏谱系的史料以《晋书》卷一《宣帝纪》最为翔实: 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及周,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伯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卬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家焉。自卬八世,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俊,字元异。俊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少有奇节,聪朗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南阳太守同郡杨俊名知人,见帝,未弱冠,以为非常之器。尚书清河崔琰与帝兄朗善,亦谓朗曰:“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① 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晋武帝有史可考最早的祖先就是曾任征西将军的司马钧,关于司马钧的事迹,史书语焉不详。从司马钧以下,司马量、司马俊、司马防三世均是担任郡太守之职的高级官员,按照两汉官员铨选的惯例,温县司马氏足以成为当地最有名的郡望。 其中关于司马防的事迹最值得关注,“朗祖父俊,字元异,博学好古,倜傥有大度。长八尺三寸,腰带十围,仪状魁岸,与众有异,乡党宗族咸景附焉。位至颍川太守。父防,字建公,性质直公方,虽闲居宴处,威仪不忒。雅好《汉书》名臣列传,所讽诵者数十万言。少仕州郡,历官洛阳令、京兆尹,以年老转拜骑都尉。养志闾巷,阖门自守。诸子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年七十一,建安二十四年终。有子八人,朗最长,次即晋宣皇帝也。”②相关的记载并见于《册府元龟》卷794《总录部(四十四)·家法》:“司马防历官京兆尹,以年老转拜骑都尉,养志闾巷,阖门自守,诸子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所有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③ 综合以上两段史料以及《晋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司马氏家族的学术渊源遵从于儒家的伦理规范,所谓“伏膺儒教”正是其家庭教育的核心所在。而后来晋武帝下达的一份诏书,“吾本诸生家,传礼来久”④,也说明了司马氏的家学渊源所本。由此可以推想,少年的司马炎所受到的正是这种严格的儒家伦理的教育。 家学对于晋武帝政治思想形成的影响 晋武帝出生于魏明帝青龙四年(公元236年),前一年正月,其祖父司马懿刚刚被授予太尉一职,在诸葛亮逝世之后,司马懿正式回归洛阳权力中心,司马炎正是出生于司马氏在政治权力中枢逐步掌控局面的时期。少年的晋武帝一面接受着传统的儒家伦理教育,另一方面,作为司马氏的子孙,家族势力的壮大必然在其心理产生深刻的印象。司马氏不仅在学术上颇有建树,在军功上也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这也是司马氏超越其他大族并成为门阀领军的关键。 关于晋武帝幼年所受到的教育究竟是什么内容,还需要从考察自东汉以来曹魏的教育制度入手,对此,陈寅恪曾经指出:“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⑤陈寅恪指出了曹魏时代学术的转移升降在于世家大族的维系,这点是符合当时学术变迁的实际情况。关于此类服膺儒教世家大族的出现是东汉中后期以来地方的普遍情况,例如“四世三公”精研《孟氏易》的汝南袁氏、世传《欧阳尚书》的弘农杨氏。⑥虽然关于司马氏究竟世传何种经书并无明文记载,但是参照上述的汝南袁氏、弘农杨氏的例子,司马氏自从司马儁“博学好古”成为学术通家以来,家世所传的就是传统的经书教育。在魏晋时期,世家大族的教育日趋系统化与严密化,关于晋武帝幼年所经历的教育具体过程与方法可以参看这一时代关于世族生活的集大成之作的《颜氏家训》。从《颜氏家训》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大致推想晋武帝早年受到的教育。 《颜氏家训·勉学》记载当时士大夫家庭中的教育情况道:“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⑦从这句话可以想见幼年的司马炎所受的正是这种儒家经典典籍的教育。选择儒家经典的原因除了家世的传统所需,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儒家经典对于这些世家大族来说,除了文化传播之外,更具有安身立命的功用。“自荒乱己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