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历史教学中语文元素
浅议历史教学中语文元素【摘 要】众所周知,“文史不分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味地采取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不但会使教学形式单调乏味,而且也会令学生感到厌烦,教学效率低下。如果教师把一些语文元素融入其中,无疑会使历史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趣味十足。笔者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多年,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语文元素
知识是相通的,在这一点上历史与语文学科表现得尤为明显。自古以来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即说明了历史与语文学科的紧密性。因为任何的文学作品都基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来反映社会现实,而对于历史的表述往往要借鉴文学的手法。因此,探寻文史相通之处,并将语文元素巧妙融于历史课堂之中,不仅会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而且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那么,什么是语文元素呢?这里有必要进行一下探讨。元素可以说是构成事物最本质的要素。语文元素自然也是能够反映语文学科特点的要素。就初中语文而言,语文元素不仅表现在语言文字的一种形式美,更体现在情境交融的一种意境美,具有丰富的情感诉求与人文特征。
例如,在讲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九课《秦朝的统一》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评价秦始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然后通过阅读课文插图,简述秦统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述能力。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笔者选择讲授法、互动法、情景教学法与结合,特别是在课前精心搜集和整理有关教学资料,以李白《古风》诗进行导课,在充满诗歌的气息中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
教师首先呈现李白画像而后渐隐渐现的出现李白诗句: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李白《古风》
教师进行引导:在灭亡六国、统一全国、君临天下之时,面对众多的尊号,秦王嬴政选择了“皇帝”。秦始皇是秦朝的第一个皇帝,也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千古一帝”。那么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秦王是何许人也?他还有哪些不为同学们所知的事迹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这段惊心动魄又影响深远的历史,领略一下“千古一帝”的风采吧!这样的导课方式既清新自然,又不觉枯燥乏味,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笔者也经常尝试运用语文知识来阐释历史。例如,在讲解八年级历史十二课《红军长征》时,笔者通过互联网就搜集并整理了著名作家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和作家程贤章的《大迁徙》两部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这两部作品大多是对红军长征艰苦行程的描述,凸显了红军战士百折不挠,顽强英勇的英雄品格。《地球的红飘带》是对英雄营长金雨来、铁匠出身的红军战士杜铁锤的刻画,不仅在战斗中展示他们的英勇无畏,更在危难境况下描绘他们的从容献身,一个因冻饿而死于雪山脚下,一个为救援战友而沉陷泥沼,用动人心魄之笔完成了两个英雄的塑像。《大迁徙》是在描述征战途中红军勇士斩关夺隘的英雄气概的同时,还穿插绘写了一批红军女战士与徐特立、董必武等革命家的熠熠风采,这群女战士和革命老人吞咽苦难,备尝艰辛,同大队红军一起经受着战争炉火的熔炼,坚毅刚强地走过了长征之路,在这些人物身上尤为典型地体现着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本色。可以说,这些文学作品对于学生理解那段历史和感人事迹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对红军长征的意义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在历史复习课上,笔者也借鉴了语文学科的一些做法。力求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探寻规律,把握重点,增强学生记忆效果。在讲解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时,笔者就借助歌谣来帮助学生记忆。“(一) 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鸦片谋暴利,鸦片输入中国后,中国贫弱更加剧。1839林则徐,虎门销烟长志气,销烟200多万斤,民族英雄后人记。 (二) 1840鸦片战,琦善与英搞谈判,民族英雄遭查办,1842签条款,《南京条约》割香港,赔款2100万(西班牙银元) 开放五处商口岸,近代历史此开端。……”歌谣是中国民间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也是语文元素的集中体现。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背诵歌谣,不仅琅琅上口,合辙押韵,而且记忆效果明显,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语文元素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历史教学应努力探寻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结合点,既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又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学素养,为新时期历史课程教学改革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