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苏轼及道家思想不解之缘.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苏轼及道家思想不解之缘

浅议苏轼及道家思想不解之缘摘要:本文从苏轼的人生经历出发,论述了苏轼的词作风格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他也深谙“扬弃”之理,最终参透出宠辱不惊、临危若素的大彻大悟的人生哲学。 关键词:苏轼;道家思想;庄子文学 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19-01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诗、词、文均堪称大家的苏轼,被人称作为“坡仙”,顾名思义,他的作品亦常带有仙气。东坡与道家的渊源可追溯至他幼年,“吾八岁入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可以说,苏轼一生都深受道家、尤其是庄子的影响。苏辙曾评其:“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由此不难看出,苏轼觉得庄子的人生哲学深得他心。 苏轼的一生波澜起伏。他少年得志,二十一岁初入仕途,前途光明,与父苏洵、弟苏辙同科及第,而后一帆风顺地参与制科考试,“列三等、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然而命运却总爱和人开玩笑,中年的他受到了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乌台诗案”是苏轼遭挫的始站,之后屡次被贬,政治生活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梦绕云山心似唐,魂飞汤火命如鸡”(《狱中寄子由》其二)的仓皇入狱,“朝游云霄间,欲分丞相茵。暮落江湖上,遂与屈子邻。”(《刘莘老》)的悲惨现状。在人生遭遇起伏,命运不堪打击之时,他以老庄齐得丧、忘祸福的哲学思想去参透人生的生死、穷通、进退、荣辱。正是因为将道家思想作为精神支柱,他才并未被打击得一蹶不振,他才有了不为外物之得失荣辱所累的超俗乐观的精神。而他的作品中,也总是流露出老庄的人生哲学。 庄子《大宗师》有:“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这表明庄子是一位热爱生命重视生命的哲学家,他认为只有自然存在才是生命的真实意义。一切的人为矫揉造作只会使人失去原有的本质美丽。这有违于生命存在的价值。这种思想在苏轼的作品中也得到体现。正如《临江仙·夜归临皋》所表达的便是这种要拥抱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愿望: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也是苏轼被贬至黄州的第三年。词的上阕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胸襟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形象。东坡醉后狂歌,不理会现实世界的种种。就这般“依杖听江声”,就这般随缘而自适。紧接其后,他借庄子之口发出“长恨此身非我有”的感叹,要解决世间的烦扰,惟有以通达代之,不执着于一端,只是随心所欲,自由任性而已,所以最后他发出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吟唱。“长恨此身非我有”化用《庄子·知北游》“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夫有道!”之意。“何时忘却营营”化用《庄子·庚桑楚》“中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意。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很多人将词的最后一句解读为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冶长》)我却不认同这种说法。苏轼在现实苦难的折磨中,正是以道家之学作为解脱法门。所以他认同了生命固有的自然本性,他不满纠缠于那些人世中的名利得失,他渴望摆脱功名利禄的困扰。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的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他时而布衣芒鞋,出入阡陌之上;时而月夜泛舟,放荡山水之间。他摆脱世尘的纷扰羁绊,乘虚舟遨游,做大自然的欣赏者。“你看他醒复醉,醉复醒,恣意所适,哪管时间流逝;深夜醉归,敲门不应坦然倚杖听江声,活脱脱一位神情啸傲,襟怀放达,遗世独立的幽人!闲看长江风平浪尽,不觉身心烦恼皆空。东坡弃名缰利锁,走向自然人生。”正是这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道家风采,使他能于常人难耐的苦境中自得其乐。 同时,道家的清净无为、超然尘世的思想,在苏轼那里已成为一种人生态度的旷达。元丰五年(1082)在黄州所写的《前赤壁赋》当客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知不可乎骤得”而生悲时,苏轼却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受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合一,都会无穷无尽。“物与我皆无尽也”。这种物我一致、天人合一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对生活的热爱。这体现了以道家思想自我解决矛盾的通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刘熙载《艺概》称:“东坡则出于《庄》者十之八九”,这样的评语有些夸张失真,苏轼只是从儒家务实的生活态度出发接受道家思想,重视和发扬其积极的作用而避免其消极的影响。可以说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