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绘画题跋缘起及两宋前后风气之转变.docVIP

略论绘画题跋缘起及两宋前后风气之转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绘画题跋缘起及两宋前后风气之转变

略论绘画题跋缘起及两宋前后风气之转变摘要:绘画题跋作为艺术理论研究的对象,其概念范畴的梳理是建构理论话语的核心环节与基础。本文旨在对题跋相关概念追问的同时,对绘画题跋在两宋前后风气转变加以关照。以期对绘画题跋这种兼有文体和画面构成双重属性的绘画现象有一个整体把握。 关键词:题跋;画像石;扬州画派 中图分类号:J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92-02 一、“题跋”释义 最初 “题”与“跋”分开来使用。“题”《说文解字》中释为“頟也”,段玉裁解为“凡居前之称。”《尔雅》释“顁,題也。”《广韵》则释为“书题。”引申义是指“题写文字于其上。”《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就是此意思。 “跋”《说文解字》释为“蹎。”《尔雅》释“赚也”与《汉书》释为“摄也”意义相同,都指:跟随其后。《诗经·狼跋》一篇中有“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毛传》对其解释为“跋,躐;疐,跲也”,比喻形势艰难窘迫。另有《礼记·曲礼上》记载“烛不见跋,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此处“跋”通“茇”指草烛的根部。泛指东西的底后部。清代段玉裁在释许慎《说文解字注·足部》明确指出:“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后人将“题”与“跋”意义引申为“题”泛指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跋”泛指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后面的文字,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 “跋”作为文体最早出现中唐时期,时称“题”、“书”或“读”,但当时有其实没有其名。如司空图的《题东汉传后》、李翱的《题燕太子丹后》、韩愈的《读荀子》等。唐代这种跋文写作限于少数人,还没有形成普遍的风气。 “题跋”一词最早由宋代欧阳修创用,所著《杂题跋》里收录27篇。当时追随者众多,其中不乏苏轼、黄庭坚这样的大家,他们的题跋文堪称文人题跋中之翘楚。明末著名藏书家毛晋对此在《汲古阁书跋》中有评:“元祜大家,世称苏黄二老……凡人物书画,一经二老题跋,非雷非霆,而千载震惊。”宋代题跋文字长短不拘,叙事议论结合。内容涉及人物轶闻、书画评鉴,文风较为朴实自由。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有云:“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总谓之题跋。”姚鼐对题跋的概念做了扩展,涵盖面已经相当之广。阮璞先生在《中国画诗文题跋浅谈》一文中指出的“借用于画,所有画上成文的题写,俱谓之题跋。”这就针对绘画题跋现象扩宽了绘画题跋的概念范畴。 二、绘画题跋前期的发展演进 学界认为最早在画上题写文字始于汉代的“题榜”。当时帝王有图写功臣肖像激励将士的传统,王充《论衡·须颂》中记载“宣帝之时,图画汉列士。或不在于画上者,子孙耻之。”另有《汉书·苏武传》明确记载“汉宣帝甘露三年,……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可见在功臣的画像旁题写上官位姓名是当时流行的风气,这种风气始于王家,其后士大夫乃至庶民亦有效法。 汉代石画像石中有题榜的甚多,如《武梁洞西壁曹子劫桓图》中曹子左手揪住齐桓公,右手执一把短剑,对准齐桓公。曹子身后为管仲,手持板站立。齐桓公身后隔一竖栏是鲁庄公,面向右站立。画面在人物上方分别有“管仲”、“齐桓公”等题榜。再如《武梁祠东梁节姑姊图》)有题榜四处:“梁节姑姊”、“长妇儿”、“袜(救)者”、“姑奶室失火,取兄子,往往辄得其子,赴火如亡示其诚也。”大意是:梁(魏)国妇女梁节姑姊家中失火,她想先救出哥哥的孩子,由于浓烟弥漫没想到两次都是救到自己的孩于。她深感内疚,为表真心投火自尽。由此足以见得这一时期的题榜兼有人伦教化的目的。 铭和赞都是汉代的一种文体,题榜逐渐发展成为题铭、题赞就初步具有了文体的性质。这一时期画面上的文字是从实用到审美转变的萌芽时期。历史记载曹植曾于建安19年魏官建成之时在听政殿后作《画像赞》,其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到现实中的帝王嫔妃。其中的《黄帝赞》写到“少典之孙,神明圣哲。土德求火,赤帝是灭。服牛乘马,衣裳是制。云氏名官,功冠五帝。”可见他笔下的题画赞“文约意广,取效风骚”,较之早期的题榜更有文采,文辞的美化倾向较明显。 由于美文的需要魏晋时期题画赞进一步向韵文的方向发展,出现了题画诗。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在题材上仅有人物或叙事,还有以动物、植物、器物等为题材的咏物和客观描写的景物赞。当时江淹的《班婕妤咏扇》文辞中流露出诗情画意,已经有了五言诗的特征。沈树华认为南朝时期江淹的《雪山赞四首》是最早的题画诗。其中有一首写到“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蘋。不知谁家子,看花桃李津。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行人咸息驾,争拟洛川神。”用清代钱泳在《履园诗谭》提出“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黏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促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的标准来衡量江淹的《雪山赞四首》显然是符合的。魏晋时期顾恺之根据曹植的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