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王维精神追求异同.docVIP

简析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王维精神追求异同.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析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王维精神追求异同

简析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王维精神追求异同摘要:诗如其人,对山水田园诗的赏析,我们要从山水田园派诗人内心的精神追求入手。诗人人生境遇的不同,导致其思索问题的不同,面对同样的山水美景就必然引发不一样的感慨。因此,从诗人内心精神追求不同这个层面,分析诗人所创作的诗歌风格的异同。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精神追求;异同 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18-01 魏晋南北朝可以被视为我国隐逸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山水诗人陶渊明集众人之所长,卓然不群凌于诸才之上,把山水田园诗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唐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生产生活上的相对富足,使人们在精神上更倾向于寻找内心的平衡,而同时,包括田园诗在内的唐代诗歌也达到最高峰,当时,王维以其诗画禅的境界独树一帜,是山水田园诗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陶渊明的诗歌以风格自然、语言质朴、凝炼、意境隽永而为人所称道,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开创了田园诗体。王维把融画意于诗歌文章,合画意与禅趣,在山水景物中形成了极为冲淡空灵优美深邃的意境,构成了“禅”与诗的和谐统一。言由心生,其内心精神追求的异同是造成他们诗歌风格的异同的重要因素。 一、陶渊明:以退为进,归隐田园,一种回归本我的选择 陶渊明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自幼志济苍生。当时门阀制度发展到了极致,寒门庶族的人才遭到严重的排挤和压抑。陶潜本非门阀士族,家世又已破败,仕出无门,几次做官斗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令等卑官微职,难展抱负。加之时晋宋易代,桓玄、刘裕交相杀伐,政途险恶,政治腐败。出于形势所迫,亦不愿与恶俗同流合污,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对官场彻底失望,最终选择隐居躬耕的人生道路。 归隐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他体悟出“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静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与田夫野老相论桑麻种植,躬身劳作,亲身体验劳动带来的愉悦和艰辛。《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中写他躬耕之初的新鲜感受和喜悦心情,并在他的《归园田居》、《移居》中给我们呈现出一个超然物外,悠闲、适性的高洁隐士的形象。诗歌是心灵的反映,是人格精神的外化,田园美景、诗人热爱劳动的心迹、诗人的活动、诗人的生活态度也就非常自然的出现在他的田园诗中。 陶渊明的诗歌之所以能够在后世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其所描绘的恬静的田园氛围、安适的田园生活深深吸引我们;也不仅因为其所展现的澄澈、明净的风格,所流露的真切、自然的情感打动我们;更重要的是因为他还具有一种建立在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点之上的精神追求,那就是自由、高洁的精神境界,虽流传千古而益愈香醇,为后世所倾慕。 二、王维:亦官亦隐,参禅悟佛,一种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 开元九年进士的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重要的代表人物,早期的王维系官僚贵族子弟,年少轻狂,才气凌人,初到长安就受到上层社会的青睐,二十一岁及进士第,任右拾遗,累迁监察御史、吏部郎中、给事中等朝廷命官,名极一时。而天宝十四年(755)年的 “安史之乱”改变了王维的一生,一度遭贬、历尽劫难,身心皆辱,尽管又升至高官,但他却渴望回归自然,远离红尘,“亦官亦隐”的他最终想成为一个脱尽俗气的高人,在随遇而安的自然和谐中,尽享恬适、雅致、平淡的人生。在他的诗中,诗理禅理相通,诗趣禅趣盎然。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诗很切合佛家“五蕴皆空”说。再如《竹里馆》:“独丛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表面上写空中的明月、茂密的竹林,幽静的氛围,独坐的弹琴人,其实暗合了佛家教义——解脱,表现出一种解脱后的所得之境——涅磐。 内心的超然更孕育了王维对世间万物敏锐的感观。他善于用一个明透的眼睛去发现、捕捉一种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色彩,再选用一个最能代表这个色彩的字,来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山水景物。我们甚至可以根据他诗中提供的色彩,绘制出一幅幅水墨淡雅的水画来。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白石滩》 白云回望合,静霭入看无。——《终南山》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 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就是王维,在精妙的色彩中寄托悠悠情思,在淡泊的诗意里倾诉娓娓心音,秀美空灵,清香醉人……与其说是美妙的诗句成就了“诗佛”王维,倒不如说他信佛参禅的超然境界造就了绝伦千古的诗句。 陶渊明和王维都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但人生境遇却有着极大的不同,所相同的是他们面对现实社会都选择了归因田园的生活归宿,去追求一种内心的安静淡泊。我们所看到的是归隐田园后他们的表现却是不同的:陶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