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17窟壁画主题浅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莫高窟第17窟壁画主题浅探

莫高窟第17窟壁画主题浅探内容摘要:敦煌莫高窟第17窟壁画内容,表达的是高僧圆寂主题。其拄杖具有禅宗高僧教导徒众教具的意味;所绘日常用具、侍女,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所谓“树下美人”图像,其来源受到了古代印度和中国本土早先神树崇拜、生殖崇拜的影响,可谓中印文化在此点上的交融汇合。文章还对拄杖、团扇、双树和绶带鸟等绘画元素,双鹿祥瑞图像,“双履”进行了分析,进而认为:第17窟壁画显示了禅宗高僧在往生西方世界过程中的行头和愿望表达,以及与世俗生活割舍不断的联系。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 第17窟; 壁画主题 中图分类号:K8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2)02-0039-08 敦煌莫高窟第17窟——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由于特殊的学术背景,有关该窟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封闭原因到洞窟性质,探寻的目光逐步投射到该窟的壁画当中,研究渐次深入{1}。但这些壁画内容出现在影窟中,究竟反映了怎样的主题思想,尚无人作整体考量。笔者于石窟考古领域涉猎无多,因缘际会,亦为藏经洞魅力所吸引,愿以浅显,求教于方林。 一 第17窟壁画内容概述 莫高窟第17窟,开凿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有关介绍很多,今摘录其全面者如下: 莫高窟今编第17窟,俗称“藏经洞”,位于第16窟甬道右壁,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三年(851-862)间,是晚唐释门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堂。平面近于方形,覆斗形窟顶,从地面至窟顶高约3m,正壁(北壁)贴壁建长方形禅床式低坛,坛上泥塑洪辩像,身后画菩提树,枝叶相连以示洪辩在菩提树下坐禅,左侧(东)画比丘尼,右侧(西)画近侍女,左壁(西壁)嵌大中五年洪辩告身敕牒碑一通……附属洪辩像背景的壁画,绘菩提树和树枝上悬挂净水瓶、挎袋及树两侧执扇的比丘尼和执杖近侍女。比丘尼双手持团扇侍立于树下,身着袈裟,团扇饰双凤图案,树上飞着一对绶带鸟。近侍女又称优婆夷,是供奉高僧的女信徒,在家持五戒修行,敬奉三宝,供养高僧,照料僧统、寺主生活起居的女子。这身近侍女像,身着圆领缺胯长衫男装,头绾双髻,腰束带,左手执巾,右手持杖,眉清目秀,容貌端庄,但愁眉轻锁,表情木讷,塑造了一个谨行慎为、小心翼翼的都僧统婢女的形象。面部表情虽算不上生动,但显示画师的线描和设色技巧已达到极高的水平。衣褶的晕染,以及树叶正背面的不同颜色,使画面显得层次丰富,空间感较强,整体效果相当生动。是晚唐人物画的代表之作。[1] 关于该窟性质、大小以及原来的作用,研究者已有充分论证,不赘。本文只专注于壁画内容,可分解为以下诸元素:比丘尼和一年轻侍女:侍女在主尊塑像之右;比丘尼在主尊塑像之左,分立双树下;双树;绶带鸟四只,两雄两雌;布囊、水壶,分别挂在双树上;侍女手持一拄杖,左膊搭一巾;比丘尼手持一团扇,团扇上饰有双凤图案;双履;坛床壸门处之双鹿衔草及狮子;壸门外廓之茶花边饰(图版7)。 二 图像内容辨证 1.女尼和所谓近侍女 壁画中右侧女性为比丘尼应无歧义。影窟中高僧画像或塑像旁为何侍立女尼,其身份、用意为何,尚未找到相关记载。合理的解释是,当时寺院高僧在佛事活动时,往往有地位较低之僧尼随从。这种现象被画家绘于壁画、绢画或纸画当中。藏经洞出土之绘画中,就有不少僧人和善男信女身后有地位较低之僧尼、侍仆陪侍的画面可证[2][3]。 画面中着男装之年轻女性身份,仍有讨论之必要。检索历来介绍文字,有如下称谓:小女子、近仕女、供养仕女、近侍女、近事女、优婆夷、僧统婢女等{2}。“北壁画双树,西侧树下画近事女一身(执杖、持巾),树间挂布囊。东侧树下画比丘尼一身(持纨扇),树间挂一水壶。床上晚唐塑洪辩影像。床西向面画双履,床南向面壸门内画双鹿衔花与狮子。”[4] 其中以近侍女称谓为多。但很少有人解释过为何会在影堂中绘此二女性,此二女性与影窟主洪辩究竟是什么关系,是一种图像格式,还是有实指。 近仕女、优婆夷、近侍女、近事女应为同一词的不同翻译,即梵語upāsikā。据《佛光大辞典》“梵话upāsikā之音译。又作优婆私诃、优婆斯、优波赐迦。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为在家二众之一,四众之一,七众之一”[5],为宗教身份称谓。迳称之为近侍女虽有合理之处,但诸家没有提供根据。所以亦有称之为“小女子”者。 与第17窟具有相同性质的第139窟(阴海晏影窟),影窟主人公左右亦分别为女性和比丘尼。左边女性隐约可见其亦身穿圆领男装,残余部分可看出下垂之双髻,与第17窟相同。 细审与此窟具有同样性质之莫高窟第139、476、443等影窟画像,双树下均有人物形象,其中一些也较为明显是女性,因此,这些影窟主人公身边出现的人物,应该是写真(即学者称之为“肖像画”)的一般范式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