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李商隐七律的根本差异示例从吟咏声情考察-东华大学.PDFVIP

杜甫、李商隐七律的根本差异示例从吟咏声情考察-东华大学.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甫、李商隐七律的根本差异示例从吟咏声情考察-东华大学.PDF

《東華漢學》第19 期;77-120 頁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華文文學系 2014 年 6 月 杜甫、李商隱七律的根本差異示例 ─從吟詠聲情考察 簡錦松* 【摘要】 杜甫與李商隱,是唐人七律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家,昔人常說李商隱七 律師法杜甫,並非無見。不過,如果從吟詠聲情這一點來看,兩家七律實 存有極大差異。杜甫七律,從一句到一篇,其字音的高低長短洪細,在口 腔中產生很多變化,往往愛用大開大合之法。李商隱七律,口腔開合度比 較小,他喜歡讓字音在窄小的口形中,纏綿吟揉。因此,兩家在聲情表現 上,面目截然不同。本文旨在舉例說明這種現象,指出兩家七律的根本不 同在那裡。如果在現場,叫任何一個人大聲讀出來,或者曼聲長吟,立即 可以判別。可惜論文必須借用文字,使用文字又必須借用中古音的擬音, 才能逐字分析發音結構,實在是不得已的。讀本文者,希望不要拘泥文字, 直接用自己的口腔脣舌,去揣摹文中所說的現象,庶幾可以得之。 關鍵詞:七律、杜甫、李商隱 *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兼韓國研究中心主任 78 東華漢學•第19期•2014年6 月 一、前言 明人把唐詩分成初盛中晚,對晚唐詩有貶意,他們的主要著眼點是 在吟詠聲情,也就是口頭吟詠。李東陽(1447-1516 )《懷麓堂詩話》 1 中談「依聲辨調」的那一段,很多論著都引用過,及至李夢陽(1472-1530 ) 提出所謂「格調」,「調」就是指口頭吟詠時的聲音表現。2如果盛唐詩 以杜甫為代表,晚唐詩以李商隱為代表,從兩人的七律代表作中,各拿 出幾首來吟詠,就可以判別到兩人的根本差異。 明代以後,論詩不全主聲調,李商隱詩的其他各種美也漸被開發和 接受,杜、李二人在吟詠聲情上的差異,漸被忽略。現代學者們認為李 商隱七律傳承自杜甫,對於兩家的同異也談得不少,至於兩人在吟詠聲 情上的根本差異,都沒有人注意到。 其實,只要像明人一樣,使用吟詠之法來判調,便會發現杜甫 (712-770 )和李商隱(約813-858 )兩家七律的聲情之別。杜甫作詩喜 歡大開大合,一句之中,字音高低長短,多有變化。李商隱詩的口腔開 合度比較小,他喜歡讓字音在窄小的口形中,纏綿吟揉。我因為自己也 作詩,每次作詩也是用杜甫「賦詩新句穩,不覺自長吟」(長吟)和「新 詩改罷自長吟」(解悶十二首)的方法來檢驗作品,因而很早就發現他 們的差異。3後來我研究明代的詩論,深深了解「格調說」的判調方式, 才確認了兩家的最根本差異,是在聲音上。 可惜這項杜、李七律的根本差異,很難寫成文字論文,凡有五難: 1 見明․李東陽,《麓堂詩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據 知不足齋本排印,1936 )卷 1 ,頁2 ,〈詩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條。 2 參看簡錦松,〈李夢陽詩論之「格調」新解〉,《古典文學》(臺北:台 灣學生書局,2000 )第 15 集,頁 1-31 。 3 其他的學者也有從聲音來談詩的,如竺家寧,〈從語言風格學看杜甫的秋 興八首〉, 《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臺灣 大學中文系,1996 )。 杜甫、李商隱七律的根本差異示例─從吟詠聲情考察 79 第一,字音結構的分析,既無趣又不易有共識:杜甫和李商隱作詩 時的聲容音節,形成於脣吻,流發於歌吟,早已各成習慣,不必一字一 字去分析韻頭韻尾的承接轉換。解說者如果也利用歌吟方法,訴諸現場 的聽者之耳,即使未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也能分明的判斷出來,同意解 說者的論點。可是,現在倒反過來,只能倚賴字音結構的分析,要用文 字把一首首七言律詩,一字一字的韻頭韻尾的承接轉換,加以說明,不 僅言者無味,聽者也彷若聽人說夢,其不大笑推案而起者幾希。這是本 題目難寫理由之一。 第二,解說所需的篇幅太大,舉例有限:本文標題以「示例」為訴 求,一則是因為杜、李的差異明顯,只要舉出重要篇章,其餘不言而明。 讀者用這個方法,自己再去分析本文所沒有提到的詩篇

文档评论(0)

27524331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