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复习教学课件34.ppt

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复习教学课件34.ppt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复习教学课件34.ppt

(2014年高考安徽卷)(原文在《六国论》上)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文言现象。(1)“训诂”是动词,指解释古代汉语(文言文)中字词的意义,现为专有名词,因此可保留不翻译;“刊布”是动词,印刷发行。“于安徽”介词结构后置。(2)“既”是副词,已经,在……以后;“趋谒”是动词,趋附巴结。“势要”指有权势,居要职,此处指有权有势的人。(3)“于”是介词,在;“所”与后面的动词“欲言”构成所字结构,译为“想要说的意思”。 【答案】 (1)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 (2)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 (3)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意思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同时要掌握“留”(专有名词等)、“删”(不译的虚词)、“补”(省略成分)、“换”(古词换今词)、“调”(词序)、“选”(词义)、“固”(结构)、“意”(意译)等翻译方法。 1.掌握文中若干文言词语。 2.领会本文在叙说家庭琐事中抒发真挚感情的特点。 3.品味本文平实自然、凄婉流传、边诉边泣、吞吐呜咽的语言特点。 3.一词多义 (一)虚词 7.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因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文学家。曾任吏部侍郎,故又有韩吏部之称,卒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又称韩文公。政治上既不赞成王叔文改革集团的主张,也反对藩镇割据。比较关心人民疾苦。文学主张继承秦、汉散文传统,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所作记叙文,注重形象的描绘;抒情散文亦能与叙事融合,情真意切;论说文则以简洁、透辟、严谨见长。 《师说》《进学解》《张中丞传后序》《柳子厚墓志铭》《祭十二郎文》等,皆为名篇。诗亦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影响直至清代。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祭奠其侄韩老成而写。韩愈的父亲韩云卿生子三人,长韩会,次韩介,季韩愈。韩老成本是韩介的次子,出嗣给长兄韩会为子,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这里是以行第称韩老成。 韩愈幼年丧父,由韩会夫妇抚养成长,他和老成生活在一起,经历患难,所以叔侄间的情感特别亲密。这篇祭文,韩愈叙写了幼年事情和生离死别的悲哀,于萦回中见深挚,于呜咽处见沉痛,融抒情于叙事之中。 (一)自主思悟 1.文章第①段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第①段是祭文的固定格式,但饱含至哀深情,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也为下文抒发作者的哀思埋下伏笔。 3.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述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