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道德认识论.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熹的道德认识论.pdf

2009年第6期 齐鲁学刊 No.6 总第213期 QILUJOURNAt GeneralNo.213 朱熹的道德认识论 黄富峰 (聊城大学哲学系,山东聊城252059) 摘要:朱熹认为,理与欲的纠缠是人的生存状况,理与欲的冲突构成道德认识的内容,格物正心、情德相彰、 重意践行、循序渐进是道德认识的方法,“天人合一”则是道德认识的目的。 关键词:朱熹;道德;道德认识 中图分类号:B24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9)06—0011一04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和陆九渊等由吕 祖谦邀集,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了一次 一、道德认识的内容 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史称鹅湖之会。对此,陆九渊门 人朱亨道有一段较为详细的记载:“鹅湖讲道,诚当 道德认识的内容就是道德认识对象,它是引发 今盛事。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 人之所以进行道德认识的“诱发物”,是其所要解决 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 的道德问题。无庸置疑,人的存在及人的存在方式 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 是道德认识的起点,而对人存在方式的认识是以对 后使之博览。”[1](卷三十六)朱熹主张从博览群书和对人性的反思为基础的,在对人性和人社会活动的反 外物的观察中来启发人内心的知识,主张多读书,多 思中产生了所需解决的道德问题,形成了道德认识 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 的内容。 出结论,陆九渊则主张发明本心,认为心明则万事万 朱熹认为,人性禀自天理,“人物皆禀天地之理 物的道理自然贯通,养心神最重要,去此心之蔽,就 以为性,皆受天地之气以为形”[2](卷四),把理称为太 可以通晓事理,不必多做读书穷理工夫。双方争议 极,认为它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 了三天,陆讥朱为“支离”,朱讥陆为“禅学”,最终不 理一,是最高的本体。人所遵守的“三纳五常”等社 欢而散。他们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即如 会关系则是“天理”的具体化:“且所谓天理,复是何 何读书做学问,以求得万事万物的本质和规律。在 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 他们看来,读书做学问的最终目的乃辨是非、明道 朋友,岂不是天理?”[3](卷五十九)他认为,人也是天理 义,重点在人伦日用和治国安邦,读书做学问就是获 的产物,用“理一分殊”来论证这个观点:“伊川说得 得德性,提升道德境界的过程。因此,“教人之法”即 好,日:‘理一分殊’。今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 是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问题。从道德认识的角度, 及在人,则又各自有一个理。”[2](卷一)这是从社会方 则更能准确分析他们“教人之法”的本质,理解其思 面来说明人的地位、状态,人只不过分了一个理而 想内涵及区别。限于篇幅,本文仅就朱熹的道德认 已。但所分的同一个理,为什么会有善恶区别呢? 识论做一分析。 他又从人个体存在的角度提出了“性同气异”之说, 收稿日期:2009—02—18 作者简介:黄富峰(1968一),男,山东冠县人,哲学博士,.聊城大学哲学系教授。 认为人性即理,是善的,人所禀承的理具有相同性 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 质,即都是善的,人之所以又有善恶的不同,只是所 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 受之气不同而已,“这个理在天地间时,只是善。无有 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致乎 不善者。生物得来,方始名日‘性’。只是这理,在天 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 则日‘命’,在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