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石油工程概论第二章-6 圈闭与油气聚集
注意: ①当盖层封闭能力强,封闭烃柱临界高度大于 或等于闭合度时,闭合度即可为圈闭封闭油(气) 柱的最大高度; ②当盖层封闭能力差,能封闭的临界烃柱高度 小于闭合度时,临界高度即为圈闭封闭的烃柱 最大高度。 在生产上,采用压汞法测得的毛细管压力 曲线直接确定储、盖层排驱压力,把汞~空气系 统的排替压力,换算成烃-水系统的排替压力。 (2)油水过渡带 介于纯含水和纯含油部分之间的一个带, 在理论上是指纯含油带的底到100%含水带顶面 之间的垂直距离。 油田开发中一般把无水纯油带的底面到只 产纯水带顶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油水过渡带,其 数值一般小于理论上的油水过渡带厚度(过渡带 的下部接近纯含水部分,以产水为主(因含油饱 和度太低)),而在上部,即接近纯含油部分,以 产油为主(因含水饱和度太低), 虽然过渡带的底界已经100%产水,但实际 上并不是全含水,而是含油饱和度太低,油相 渗透率已变为零,因而试油时不出油全出水。 它与100%含水的地带是不同的,后者常处在更 下一些的地段。 圈闭中可能的最大油气藏高度与封闭的最 大烃柱高度是有一定区别的,两者之间的差值 为油水过渡带。 (按照最大封存高度及过渡带厚度进行计算所得的油藏 高度是可能的最大高度,与实际高度会有一定出入) 总结:(主要说明三个问题) i.理论上的油水过渡带与生产中的过渡带不一致; ii.在具体一个圈闭中,有几种情况要区别对待: ①闭合高度>最大封存油柱高度, ( 油水过渡带<闭合高) 油藏高度 Z=Z0-Z0’ ②闭合高度<最大封存油柱高度, (油水过渡带<闭合高) 油藏高度 Z=闭合高度-油水过渡带Z0’ ③地层圈闭中(无闭合度),只需知道遮挡层封闭 能力。(求出最大封存高度、油水过渡带厚度) 油藏高度 Z=Z0-Z0’ iii.计算油柱高度时,一切参数最好采用地下实际 参数。 (三)油气差异聚集原理 任一油气盆地中,由于与生油区相对的位 置,圈闭形成条件和历史的差异性,各处圈闭 聚油的机会是不同的。 差异聚集原理,格索(W.C.Gussow,1953)提出, 即在一组由低到高按序排列的圈闭中,油气所 从低处到高处逐渐进入圈闭形成油气藏时,是 按气、油水的密度分异进行的。 相邻圈闭的差异聚集与各圈闭高层位置无 关,只要相邻圈闭的溢出点一个比一个高即可。 1.理想情况(一般)的油气聚集 (1)油气聚集模式(不考虑局部支流和溶解气体的影响): ①油气从盆地内油源区向区域上倾方向运移, 首先进入圈闭1,此时圈闭1气尚未装满; ②油气继续供应,圈闭1中的油水界面低至溢出 点,油从圈闭中溢出进入圈闭2; ③油气继续供给,圈闭1全被气充满,油、气通 过溢出点向圈闭2运移,圈闭2形成带气顶油藏, 圈闭3形成油藏,只要继续供给油气,最终形成 下面圈闭含气,中间圈闭含油,上面含水。 扩展:如果油气源非常充足,有可能都为气藏,油藏 则向更高的部位运移、聚集。 (2)差异聚集的结果(认识): ①离油源区最近、溢出点最低的圈闭中,在气、 油源充足前提下,形成纯气藏,稍远的、溢出 点较低的圈闭中形成油气藏或油藏,更远的, 溢出点更高的圈闭中含水; ②若油气按密度分异的比较完善,则有离油源 区较近、溢出点较低圈闭中的油气密度比距油 源区较远、溢出点较高的圈闭中的油气密度小; ③一个充满油的圈闭,对气的聚集仍有效,但 一个充满气的圈闭对油的聚集则不再有效; ④形成纯气藏、油气藏、纯油藏的数目,取决 油气来源供应的充分程度及圈闭的大小、数目; ⑤序列圈闭可是位于同一褶皱轴上的好几个相 邻的背斜构造,也可是轴向各不相同的相邻背 斜,还可以是几个相邻的礁块。 (3)差异聚集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①在区域倾斜的下倾方向存在丰富的油源区, 有足够数量的油气补给; ②具良好油气通道,储层岩相岩性较稳定,渗 透性好,油气能在较大范围进行较长距离运移; ③在区域倾斜背景上存在相互连通的系列圈闭, 且溢出点依次增高; ④储层内饱含地下水。 实际上差异聚集由于地层压力变化,气在 油、水中的溶解、析出等影响,变的非常复杂。 2.扩展的差异聚集(特殊) 前提(条件),在地层压力大于气溶于油的饱和压 力条件下,可形成具有溶解气的油藏,分两种: ①地层压力大于溶于油的饱和压力,气全部溶 于油中; ②地层压力大于气溶于油的饱和压力,气未完 全溶于油中,伴随有游离气。 3.油气差异聚集原理的主要意义 指明油、气运移的方向、路线,提供勘探依 据,减少盲目性。 4.影响油气差异聚集的地质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