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为台湾引进现代医疗的先驱 马雅各
馬雅各的生平 出生於英國蘇格蘭的馬雅各(James Laidlaw Maxwell,1836~1921),畢業於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之後轉赴柏林、巴黎深造。 學成後,在伯明罕總醫院(General Hospital, Birmingham)擔任駐院醫師。 馬雅各來台的契機 馬雅各得知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1830~1877)正在英國各地的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尋找有醫學背景的傳教人才前往台灣 雖然他當時對台灣一無所知,卻下定決心放棄在英國優渥且光明可期的前途,主動向教會申請到台灣服務。 馬雅各來台的準備 離開英國時的馬雅各為27歲 ,隨後跟隨杜嘉德搭船抵達上海,再往廈門學習語言。 在當地停留將近1年半後,馬雅各終於在公元1865年正式以醫療宣教師的身份被派往台灣。 馬雅各最初在府城傳教 經過考察後,馬雅各認為府城台南最適合作為在台傳教的起點和中心,因此他就在府城西門外的看西街(今台南市仁愛街)租下一棟房子,以前屋為禮拜堂,後方闢為醫館,一面行醫一面傳教,這是台灣首次引進西式現代醫療的紀錄。 從府城轉往旗後宣教 當時台灣民間的醫療觀念還十分保守,兼有排外心理,馬雅各開始行醫後不久就傳出謠言,指稱他挖取人的眼睛和心臟入藥,民眾人心惶惶造成騷動,包圍看西街醫館。 在當地縣令的協調下,馬雅各只得放棄醫館,轉往駐有英國領事館的旗後(今高雄旗津一帶),繼續行醫傳教,合計他這次在台南只待了20多天。 馬雅各重返府城宣教契機 雖然在旗後的醫療傳教工作進展順利,但馬雅各對於在府城傳教的推動卻念念不忘。此時一樁國際事件(樟腦事件 ),成為他重回台南的契機。 清治時期,樟腦是台灣的重要出口商品之一,當時清政府在台實施「樟腦官賣」政策,不允許外國商人與民間直接交易。1868年,英商「怡記洋行(Elles Co.)」違反禁令私購樟腦準備運往海外,遭到官府查扣,最終擴大為國際糾紛,史稱「樟腦事件」 馬雅各重返府城宣教 英方以武力為後盾,逼使清政府達成協議,主要內容除開放樟腦自由貿易,發生華外糾紛時由清、英兩國共同裁判之外,還禁止民眾誹謗基督教、承認傳教士在台灣各地有傳教居住的權利等。 在得到法定協議的保護後,同年年底,馬雅各帶著剛剛完婚不久的妻子重返台南,在二老口街開設醫館與禮拜堂。這座二老口醫館就是今日新樓醫院的前身,民間俗稱為「舊樓」醫院。 馬雅各的貢獻-培育傳教人才 馬雅各為了培育傳教人才,1869年起於台南、旗後兩地開辦「傳道者速成班」與「傳教者養成班」。這些神學訓練組織逐步演變為日後的台南神學院。 馬雅各也參與了長老教會在台灣的「白話字」推行運動。白話字一般拼寫為Peh-oe-ji (POJ),指一種以羅馬拉丁字母拼寫的閩南語正字法,為19世紀時由長老教會於廈門創設的拼音文字,因此也被稱為「教會白話字」或「教會羅馬字」(Church Romanization) 馬雅各的貢獻-對平埔族傳教 1865年秋天,馬雅各曾與英國駐台海關人員必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1840~1907)前往府城以東的平埔族聚居地醫療宣教。出乎意料的是,平埔族人不像當時的漢人對西方人態度排斥,反而認為他們是兩世紀來台的荷蘭人「紅毛親戚」,給予熱情款待。 在這一趟旅途中,馬雅各發現當地平埔族人仍保存著先前荷蘭人治理台灣時,以羅馬拼音字母書寫西拉雅(Siraya)語的「蕃仔契」(這些契約的集合,史稱「新港文書」)。 馬雅各的貢獻-白話字的普及 據說馬雅各為此信心大受鼓舞,要在台灣努力推動白話字的普及,讓漢人與原住民都能用母語來閱讀《聖經》,因此除了白話字教學外,他也開始著手翻譯白話字《聖經》。 1871年,馬雅各在台灣的服務任期屆滿,返回英國。白話字在台灣的普及工作,由1875年抵台的巴克禮接替。 巴克禮的貢獻 巴克禮(Thomas Barclay,1849~1935),除了繼續傳教人才的培育,創辦台南神學院外,還主導發行《台灣府城教會報》(今《台灣教會公報》)。這是一份完全以白話字撰寫印刷的報刊,間接反映了當時白話字在台灣民間使用的普遍。 馬雅各的貢獻-醫療宣教 1884年馬雅各又與妻子重返台灣,但這次只在府城待了1年左右,因妻子染病回國。值得一提的是,馬雅各的兩個兒子在耳濡目染下,長大後也投身醫療宣教工作。 長子馬約翰(Jhon Praston Maxwell,1871~1961)在中國大陸行醫;次子馬雅各二世(James Laidlaw Maxwell Jr.,1873~195l)則跟隨父親的腳步來到台灣,出任新樓醫院院長。父子3人均從事醫療宣教工作,傳為佳話。 馬雅各的貢獻-為台灣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