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酶生物膜细胞信号转导代谢
酶+生物膜+信号转导Km和Vmax的意义 ①当ν=Vmax/2时,Km=[S]。因此,Km等于酶促反应速度达最大值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②当k-1k+2时,Km=k-1/k+1=Ks。因此,Km可以反映酶与底物亲和力的大小,即Km值越小,则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越大;反之,则越小。 ③Km可用于判断反应级数:当[S]0.01Km时,ν=(Vmax/Km)[S],反应为一级反应,即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当[S]100Km时,ν=Vmax,反应为零级反应,即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无关;当0.01Km[S]100Km时,反应处于零级反应和一级反应之间,为混合级反应。 ④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在一定条件下,某种酶的Km值是恒定的,因而可以通过测定不同酶(特别是一组同工酶)的Km值,来判断是否为不同的酶。 ⑤Km可用来判断酶的最适底物:当酶有几种不同的底物存在时,Km值最小者,为该酶的最适底物。 ⑥Km可用来确定酶活性测定时所需的底物浓度:当[S]=10Km时,ν=91%Vmax,为最合适的测定酶活性所需的底物浓度。 ⑦Vmax可用于酶的转换数的计算:当酶的总浓度和最大速度已知时,可计算出酶的转换数,即单位时间内每个酶分子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分子数。双倒数作图 酶促反应中的Km和Vmax值有几种测量方法。固定反应中的酶浓度,然后分析几种不同底物浓度下的起始速度,就可获得Km和Vmax值。但直接从起始速度对底物浓度的图中确定Km或Vmax值是很困难的,因为曲线接近Vmax时是个渐进过程。所以通常都是利用米氏方程的转换形式求出Km和Vmax值。常用的米氏方程转换形式是Lineweaver-Burk方程,也称为双倒数方程。 使1/ v 对1/[S]作图,可以获得一条直线。从直线与x轴的截距可以得到1/Km的绝对值;而1/Vmax是直线与y轴的截距。双倒数作图直观、容易理解,为酶抑制研究提供了易于识别的图形。 缺点:底物浓度低时,坐标点集中于坐标左下方,使得误差增大,往往偏离直线,Vm、Km无法精确定出。 解决方法:底物浓度配成1/[S]的浓度级差,而不是[S]的浓度极差,使点距离平均,再以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分析。一、酶的催化机理1、酶分子的结构特征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与蛋白质的相同。除少数单体酶外,大多数酶是由多个亚基组成的寡聚体。多数情况下每个亚基有一个活性部位,有些酶的活性部位是由一个以上亚基组成的,对于多功能酶来讲不同的亚基有不同的功能。酶分子中除活性中心外,还有其他的功能部位,如抑制剂、激活剂、别构效应剂结合部位,亚基相互识别、相互结合部位等。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机理1.活化能与过度态对任何活化反应,反应物分子或底物分子在转变成产物之前都必需获得一定的能量成为活化态或过度态。反应物转变为产物的关键步骤是原来的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而过度态正是这种转变的中途点。初始反应处于基态能阶,产物处于另一基态能阶,过度态与反应物的能阶之差称为活化能。初始反应物要发生反应,必须具有高于或等于活化能的能阶水平才有可能进入过度态,因此要使一个化学反应速度加快,一是增加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机率,二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水平。催化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效应是通过改变反应途径来实现的,使反应沿着低活化能的途径进行,即使反应途径分成若干步进行,而各步的活化能都不太大,总的活化能水平较低。2.酶—底物复合物的生成与酶催化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之所以能发挥高效的催化性,在于酶和底物反应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酶—底物复合物,此过度态的复合物很不稳定,可即刻转变成相应的产物,使反应的总活化能降低。3.降低活化能的因素过度态中间复合物的形成,导致活化能的降低是酶催化反应的关键。二、酶促反应动力学(一)底物反应动力学在酶促反应中,尽管酶必须参加反应,但酶不被消耗,而只起循环作用,反应速度只依赖于反应物。在其他条件不变,[E]恒定条件下,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之间呈双曲线关系。当[S]很低时,V随[S]增加而迅速增加,V与[S]成正比;当[S]很高时,V随[S]升高而加速,但V的增加不如[S]低时那样显著;当[S]增加到一定值后,再增加底物,V不再增加,达到一恒定值。这种双曲线关系是由于底物在转变成产物之前,必须先与酶形成中间复合物,再转变成产物并释放酶。1931年Michaeleis和Menten在中间产物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V与[S]关系的双曲线方程,即米氏方程:v=Vm/(Km+[S])酶反应速度是衡量酶活性大小的指标,用单位时间内产物的增加或底物的减少来表示。用[p]对t作图得酶促反应速度曲线。曲线的斜率即为反应速度,表示单位时间内[p]的变化。曲线上某一点的斜率即为该时刻的反应速度。Km在酶学、药物代谢研究和临床工作中都有重要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