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视野中的诗美境界-浙江传媒学院学报.PDF

建筑文化视野中的诗美境界-浙江传媒学院学报.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筑文化视野中的诗美境界-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第23卷  第2期 浙 江 传 媒 学 院 学 报 Vol23  No2 2016年4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April  2016 建筑文化视野中的诗美境界 ———廊的空间情态与唐诗的审美意蕴 王书艳 摘  要: 作为唐代庭院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廊不仅为唐代文人提供了日常休闲的生活空间, 更成为 唐诗创作的诗意情境。 廊以其曲折的形态受到文人青睐, 逐渐成为具有审美特征的诗歌意象, 对静谧的诗 歌意境具有营造之功, 增强了唐诗的艺术审美。 唐诗的艺术创造又进一步丰富、 深化着廊的审美内涵, 使 其成为诗意化的园林景观, 并由此影响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识与意境营造。 建筑艺术与唐代诗歌互相 影响、 互相交流, 正是在这种交流互动中, 诗人的创作情感日益细腻, 诗歌的审美文化日趋丰富, 呈现出 多元的审美形态和审美境界。 关键词: 建筑文化; 廊; 唐诗; 审美; 境界 作者简介: 王书艳, 女, 讲师, 文学博士。 (浙江传媒学院  文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 - - - 中图分类号: TV 8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6552 (2016) 02 0138 07 廊具有交通连接与组织空间的物质功用, 是古代居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士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 关。 有生活, 便有了情感, 廊走进诗歌, 在诗人的不断歌咏中成为一个蕴含丰富的审美意象, 对唐诗 的意境营造有着重要影响。 同时, 唐代诗人对廊的抒写歌咏, 也不断丰富、 深化着廊的艺术审美, 使 其成为园林中富有诗意的园林景观, 融物质功用与精神审美于一体, 并由此成为体现东方园林意趣的 独特要素, 推动着中国园林审美文化的发展。 一、 唐诗中廊的空间情态 廊的建筑历史悠久, 河南偃师商城的宫殿遗址已呈现由廊庑环绕的廊院式布局, 春秋战国时期各 诸侯兴建楼馆, 楚国的章华台已有 “明廊” 之建。 发展到唐代, 廊更是庭院布局的重要形式, 葛承雍 在 《唐都建筑风貌》 一书中提到唐代庭院组群与布局的两种特征, 其中之一就是廊院 (另一种是四合 [1] 院): “此种布局方式只是在前后盖房子, 左右两边用回廊连为一体。” 唐代的庭院布局以廊院为特征, 决定了廊的空间架构性。 廊的空间架构性表现为, 廊是建筑空间环境的组织手段。 正如 “朱夏五更后, 步廊三里馀。 有人 ① [2] 从翰苑, 穿入内中书。” 廊, 连接了翰苑和中书省, 长度达三里有余。 “长廊抱小楼, 门牖相回互。” 更以拟人化的动人形象说明了廊的连接功用。 诗歌描绘的真实性可以在敦煌壁画中找到印证, “唐代建 筑一般以对称设计, 中央有大殿, 两侧有侧殿, 中央与两侧以回廊相连接, 平面往往成品字形, 形成 [3] 一殿两厢的形式。” 廊将若干个单体建筑组织起来, 形成了空间层次丰富多变的建筑群体, 这种手法 可谓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 基金项目: 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唐代园林与文学之关系研究” (15YJC751043)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 本文所引诗句未标注者均引自清代彭定求等人编的 《全唐诗》,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年版。 第2期 王书艳: 建筑文化视野中的诗美境界 139 廊的空间架构性更表现为, 它是日常生活空间的建构者。 廊是日常生活中的行走路线, 顶盖的附加 使其具有遮阳、 避雨的功用, 这就为文人构建了一个惬意的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