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暴雨天,一起看看故宫的排水系统!.docVIP

又是暴雨天,一起看看故宫的排水系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又是暴雨天,一起看看故宫的排水系统! - 市政给排水论文 《易经·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太”。朱熹曰:“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朱棣迁都北京,建造紫禁城,命名三殿之首为太和殿,即金銮殿。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又曰:“道法自然,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因此明代对于紫禁城的修建也充分运用道家的思想对水加以利导,形成了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关系。 无论下多大多久的雨,故宫的地面上从来都不会蓄积太多雨水。这要归功于设计巧妙而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我们的祖先素来崇尚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而紫禁城的建筑理念同样是力求形成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关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紫禁城的种种高超设计中,对雨水的绝妙处理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极好诠释。 在下雨天,地上没有明显的积水,游客们不必担心涉水之苦。紫禁城的设计者恐怕不会想到,600多年前的排水系统能够延用至今,并且还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雨中畅游的便利。 在今天这场异常暴雨之前的十几年前,2004年7月的一个下午,浓厚得令人窒息的乌云笼罩了北京城的上空,不一会儿,倾盆大雨铺天盖地泼洒而下。这是北京40年不遇的暴雨,道路街区骤然间一片汪洋。在北京西三环的莲花桥下,积水几乎将汽车淹没,熄火抛锚的汽车一辆辆无奈地排起长队。行人们失魂落魄,艰难地从水中趟过……但是,此时若是站在天安门广场,并由午门一路向北,会惊奇地发现,紫禁城里的地面几乎没有什么积水。那么,这些从天而降的不速之客藏到哪儿去了呢? 作为历经明清两朝盛世的皇家住宅兼办公区,官员在宫外还能坐轿子,可一旦进了宫门,就只能走着了。那时候上班是非常注重仪容的,工作服都是飘逸的长袍,脚上是绣了精美图案的官靴,地上的积水别说半米,就是十厘米高,一脚下去大家就都很难看了。然而,我们不必为古人担心,事实上,无论下多大多久的雨,紫禁城的地面上从来都不会蓄积雨水,这要归功于设计巧妙而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是它们避免了雨水积聚对建筑物的损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种种不便。 高超的排水系统 在普通人看来,也许所谓的排水系统就是紫禁城广场四周墙根下那浅浅的水沟。其实不然,疏通各个宫殿院落的排水系统有干线和支线,有明沟、暗沟、涵洞、流水沟眼等,纵横交错,主次分明。这是一套布局复杂,对设计和施工的要求都很高的完整系统。正因为精妙的设计,它才可能保留至今并仍在发挥作用。紫禁城排水系统的年头,比紫禁城本身还要久远,自元朝新建大都开始,到今天已经在地下埋藏了700多年。 元大都的主要设计者是刘秉忠、赵秉温等,他们在对元大都进行平面规划时,以中国历代都城的设计为依据,结合《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帝都的思想,充分利用原有的条件和地理特点,做出一整套完整的布局,并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顺序逐步施工。 他们先在地下按照自然地形的倾斜和规划坡度铺设下水道,装置排水闸井,再在地面上根据分区布局的原则进行全面设计。排水工程分为明渠和暗渠,明渠就是我们能看见的,比如排水沟;暗渠则如蛛网,密布于地下。从建成的长度来看,暗渠较多。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徐苹芳带领考古队员进行元大都考古发掘时,在北京西四十字路口附近发现了元代的排水渠。如今,这段下水道依然埋在西四的道路底下,入口处就在西四十字路口西北角的新华书店里。考古发掘的这段排水渠,是元大都南北干道两侧的排水渠,用宽1米、深1.65米的石条砌成。渠内石壁上还有当时一位工匠留下的字迹,显示刻字时间是“致和三年”,工匠的名字是“石匠刘三”。 雨水顺着宫殿光滑的屋顶迅速流下,形成一道水幕。这是一场不小的雨,然而瓦上不存水,地上不见积水。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上,都留有坡度,雨水逐层向下流,台基的每一层都有排水孔和排水龙头。这龙头的巧妙设计,不仅实用,更让排水成为特别的景致。 故宫博物院退休工程师蒋博光曾撰文说,明、清两代北京城内的主干明沟主要有三条:一条是御河,即今北河沿至南河沿大街,一条在今天的北新华街,另一条在今白塔寺街和太平桥大街。外城的主干沟则主要是龙须沟和三里河。 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起开始营建北京宫殿并改造城池,永乐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全部落成,明成祖朱棣下令正式迁都北京。从此以后,除去在明朝中叶又加建了一个外城城墙之外,紫禁城全城的总体布局直至1949年北京解放为止没有重大改变。 紫禁城外朝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以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站在太和殿前的广场上,你不得不仰视,这是因为巍峨壮观的三大殿都坐落在高高的汉白玉石底座上。这底座也叫须弥座,须弥座共有三层,总高达7米多,在每一层的四周都有许多精雕细刻的螭首(俗称“龙头”),各个惟肖惟妙、神气活现。 和太和殿一样,紫禁城里一些等级高的宫殿,都建筑在汉白玉石的台基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