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自助知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武汉自助知识

武汉自助游攻略大全 “请不要在车厢内打毛衣”, 美国的一本杂志说武汉是“中国最平民化的都市”,一位政治家说武汉是“中国最大的县城” 满街盛开的“天下第一” 江湖。 江是长江,湖是东湖。武汉人去杭州,对西湖撇撇嘴:“我们东湖至少六个这么大。”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论风景比不过,论规模东湖还是略胜一筹的。 江湖纵横,九省通衢。地理属性决定了武汉的“码头”特色,上至王公贵胄社会名流,下至走夫贩卒引车卖浆者之流,无论你是从南走到北还是从东走到西,武汉像是一座巨大的灯塔,指引着你前行的方向。来来往往的人多了,武汉人自然底气足了起来,什么人、什么场面没见过?有人疑惑地问,武汉人怎么就敢这么自信呢。你若想想,如果你生活的城市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第一商铺”、“万里长江第一桥”及满街盛开的“第一”、“一绝”,名片上如此多闪闪发光的头衔,你怎么可能不自信呢。 街头雕塑 最早,汉正街不过是条1632米的老街,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形成市镇,沿江从西至东,出现了宗三庙、杨家河、武圣庙、老官庙和集家嘴等众多的码头,为商埠吞吐集散物资。至清朝康熙、乾隆的经济发展鼎盛时期,汉正街已成为“汉口之正街”。 乾隆四年(1739年),汉正街修起条石路面,同治三年(1844年)郡守钟谦钧在此主持修建了万安巷等新码头。从此,汉正街更是商贾云集,市场兴旺。“江湖连接,无地不通,一舟出门,万里唯意”,吸引了四方商旅,八方游客,热闹繁华,盛极一时。 上点年纪的武汉人,他们心中的汉正街,就像今天的步行街,古朴,宁静,休闲的好去处。而今天的汉正街,却是嚣闹,遍地的商品满街的人。同样是“天下第一”,与武汉人说到黄鹤楼的得意表情相比,他们总会回避汉正街。甚至有人说:“乡下人才去的地方。”5块钱一个台灯,6块钱一条牛仔裤,20块钱一件“羊绒大衣”,“我已经很多年没去过汉正街了,那里卖的全是水货。”言下之意,武汉人都不买水货。 然而真实的汉正街,无论零售还是批发,无论买家还是卖家,总听到一口口纯正的武汉话。在一些装饰品和日用品的商铺前,打扮时髦的美女成群结队。也许走出街口他们会抱怨这里“脏乱差”,但是生活用事实证明:我们需要汉正街。 万里长江第一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每天的清晨和黄昏,是武汉长江大桥最繁忙的时候。桥的上层,公车、的士、来往行驶于武昌和汉口的汽车,18米宽的车道看上去仍显拥挤。下层是铁路双轨桥,火车像一条巨龙轰鸣前行。桥的下面是长江,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汽车、火车、轮船同时穿行于武汉长江大桥,像一场交通工具的集中汇演。 若是要观景,此处是不错的选择。桥的两端均建有离地面35米高的桥头堡,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七层,有电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附属建筑和各种装饰协调精美,堡亭高出公路桥面8米,两层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红珠圆顶。在桥头堡内的地面大厅里,有大型雕塑。桥面两侧,齐胸的铸铁镂空栏杆上,铸有各种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大桥两侧各有143块花板对称排列,花板上印刻着“孔雀开屏”、“鲤鱼戏莲”、“喜鹊闹梅”、“玉兔金桂”等题材。 站在大桥桥面,可俯视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艘艘轮船来来往往;龟山之巅是耸立云霄的电视塔,而黄鹤楼则屹立在蛇山上,城市近年崛起的高楼鳞次栉比。 若是不赶时间,建议乘坐轮渡,从武昌到汉口,也不过十余分钟。这似乎也是武汉人习惯的出行方式,一块五一张的船票,比公交车只贵三毛钱,但领略到的,却是全然不同。坐船的人,安静坐在座位上的并不多,大都凭栏而立,享受着徐徐江风,观望着或远或近的风景。 中国朋克第一城。“武汉是中国最大的朋克城市。”守牧者乐队的队长张恒如是说。我问,那北京呢。张恒没有回答,我想,也许可以这样理解,武汉是全国最具朋克精神的城市。 吉庆街的“四大天王” 吉庆街,长170余米,宽9米。两旁的人行道,若是清晨时分看来,是一条标准的两车道,容得下两辆卡车并行;而在夜晚时分看来,则是一个拥挤不堪的市场,人行道上摆满餐桌,客人纷纷就座,身着唐装旗袍的服务员喜迎来客。即使桌与桌之间的空隙,也被卖花姑娘、擦鞋工和艺人们占满。 人不分南北,客不论东西,在吉庆街,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也不会有人停下手中的杯筷来观望,一切都再平常不过,“陶红拍《来来往往》时到这里体验生活,我们还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左边的一桌是一群老外,他们拿筷子的姿势一点都不笨拙;右边是北京来的客人,据说,他们经常在周末打个“飞的”跑来武汉,住五星级酒店,然后只为到吉庆街宵夜;前面,是本地的一家人,大人带着小孩,妻子一边给孩子喂食一边抱怨太吵闹。 若是不吵闹,又怎么叫吉庆街。入口处的一副对联上写着:“吉云照影觥樽尽显生活秀,庆雨映灯弦歌舒展岁月稠。”稠长的岁月里,觥樽交杯间,弦歌之声中灯笼映照着每个来客的脸,生活秀,多么贴切的形容。 这里的吃食并没有什

文档评论(0)

jiaoyuguanlij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