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烃和炔烃
第章 烯烃和炔烃(Alkene and Alkyne)
熟悉:烯烃、炔烃的物理性质;烯烃加成的立体选择反应和立体专一反应;正碳离子的结构。 了解:二烯烃的分类;部分天然存在的共轭烯烃的结构;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富勒烯的概念。 烯烃(alkene(alkyne)都属于不饱和烃(unsaturated hydrocarbon)。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分别为烯烃和炔烃的官能团。它们的官能团均含有p 第一节烯烃(Alkene)一、单烯烃的结构烯烃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烯键)的烃。含有一个双键的开链烃,称为单烯烃,其通式为CnH2n。 最简单的单烯烃是乙烯。
? 小结
二、单烯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
烯烃去掉一个氢原子剩下的集团称为烯烃基:
Z/E命名法:
用顺/反(cis/trans)就难以命名异构体。此时就必须用Z/E命名法Z/E构型命名法的命名规则: ★目前这两套命名法同时并用,但在环系化合物中,应用cis-trans命名法更为清楚直观。必须注意的是Z型并非一定顺型,E型并非一定是反型。例如:
★当分子中双键数目增加时,顺反异构体的数目也增加,如:
★含有C=NN=N的化合物如肟类化合物(见第十章) 、偶氮类化合物(见第十三章),与含有碳-碳双键的化合物一样,可以存在顺反异构现象。
? ★顺反异构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不同。例如:
★顺反异构体不仅理化性质不同,而且生理活性也不同。例如合成的代用品己烯雌酚,反式异构体生理活性较大,顺式则很低;维生素A的结构中具有四个双键,全部是反式构型;具有降血脂作用的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则全部为顺式构型。
造成顺反异构体性质差异的原因
小结:
三、单烯烃的物理性质
四、电子效应
electronic effect)一般分为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和共轭效应(Conjugative effect)两种类型。(一) 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诱导效应是电子效应的一种,用符号I表示。
X是一个电负性大于H的基团,当X取代H后C-X键的电子云偏向X,X称为吸电子基团。Y是一个电负性小于H的基团,称为斥电子基团。
原子间的相互影响叫做诱导效应。吸电子基团引起的诱导效应叫做吸电子诱导效应(-I效应);斥电子基团引起的诱导效应叫做斥电子诱导效应(+I效应)。
根据实验结果,一些取代基的吸、斥电子能力如下:
Conjugative effect)共轭效应用符号C表示。我们以1,3-丁二烯的结构为例,来说明共轭效应。
sp2杂化,分子中所有的σ键都在同一个平面上,四个碳原子上四个未杂化的pz轨道垂直于该平面,并相互平行重叠。C1-C2及C3-C4形成两个π键,C2-C3之间的p轨道亦可发生重叠,但不能称之为π键,而称为π-π共轭,该结构体系称π-π共轭体系。在共轭体系中,实际上四个p电子的运动范围已经扩展到四个碳原子的周围,这种现象称为π电子的离域,以区别于一般烯烃或隔离二烯烃的π电子定域。π电子的离域使电子云密度平均化,即键长平均化。
一个典型的共轭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当共轭体系内原子的电负性不同或受到外电场(或试剂)的影响时,键的极化通过π电子的运动、沿着共轭链传递,这种分子内原子间的相互影响叫做共轭效应,斥电子共轭效应用+C表示;吸电子共轭效应用-C表示。共轭效应分为静态共轭效应和动态共轭效应
☆静态共轭效应:分子内固有的效应(主要是由于原子的电负性性不同)
☆动态共轭效应:共轭体系受外电场或试剂的作用而极化
★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的区别
? 小结:
五、单烯烃的化学性质
p键的存在,其化学性质较烷烃活泼,主要的化学反应包括: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 加成反应(addition reaction)双键中的π键打开,两个一价的原子或基团分别加到双键两端的碳原子上,形成两个新的σ键。
烯烃的几何形状及电子分布,决定了烯烃比较容易受亲电试剂(缺电子的正离子或者是带有单个电子的自由基)的攻击,烯烃的加成反应多为亲电加成反应(electrophilic addition reaction1.加卤素
Cl2 Br2 I2 Br2分子在极性条件或烯烃π电子的作用下,也发生极化。
2.加卤化氢烯烃与卤化氢同样发生分步的、亲电性加成反应,但其中间体一般认为是正碳离子。
★卤化氢加成的活性顺序为 HI HBr HCl。当一个不对称烯烃(如丙烯)与卤化氢(不对称试剂)发生加成反应时,有可能形成两种不同的产物。
马尔可夫尼可夫(Markovnikov)总结了其中的规律:极
图4-4 丙烯与HCl加成示意图(点击上图播放动画)
★马氏规则可从两方面解释:(1)、诱导效应:
(2)、正碳离子的稳定性:烷基正碳离子一般为sp2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秋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1 Happy Holiday 教案教学设计.docx VIP
- 消除“艾梅乙”医疗歧视-从我做起!.pptx VIP
- 《饮用水源保护区》课件.ppt VIP
- 2025医疗器械偏差管理规程.docx VIP
- 三、功(教学课件)物理苏科版2024九年级上册.pptx VIP
- 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结15篇 .pdf VIP
-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管理指南2025解读.pptx
- 石家庄空港工业园规划.pptx VIP
-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PPT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PPT课件(带内容).pptx VIP
- 大数据分析师(高级)试题(含答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