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辉 三进北川灵魂震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赵亚辉 三进北川灵魂震撼

赵亚辉 三进北川灵魂震撼赵亚辉 人民日报社教科文部主任记者,第17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有一幕镜头始终定格在赵亚辉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2008年12月22日,赵亚辉完成了历时18个月、行程超过10万公里的“重走中国西北角”采访活动。这一天,由他发起的“希望北川”公益活动暨“重走中国西北角”结束仪式在北川中学位于绵阳的临时校址举行。 赵亚辉向北川县赠送了2007年7月拍摄的北川县城全景的照片: “同学们认不认识这张照片?” “认识!”回答响亮而整齐。 “这是哪里?” “北川!”声音越来越大。 “你们觉得北川美不美?” “美!”这一次的回答更是震耳欲聋,响彻了整个操场。 “那么,我们有没有信心让这种美丽重现呢?” “有!”2000多名北川学生的喊声震耳欲聋…… 赵亚辉站在台上。作为北川的荣誉公民,这一刻,他觉得自己完全和这块土地融为一体,他的心也和北川人民一起起伏激荡! “荣誉公民” “地震虽然过去两年了,但我仍然魂牵北川。”提起汶川大地震,人民日报记者赵亚辉难掩心头的忧伤,不能割舍自己对北川的那份情缘。 在新闻界,赵亚辉是一名“不畏艰险,屡经生死考验完成重大和突发事件现场报道”的“名记”。他的身影曾经出现在印度洋海啸、伊朗大地震、珠穆朗玛峰顶、南极科考站……曾被评为第17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2009年11月,新闻出版总署邀请赵亚辉等5名优秀记者出任新版记者证代言人。 2007年6月21日,赵亚辉根据当年范长江走中国西北角的路线,从范长江故里四川内江出发,再走中国西北角,试图反映时代大变迁下的微观西部。这一年,赵亚辉第一次来到了北川,从此便与北川结下了一段难舍的缘分。 2007年7月,赵亚辉“重走中国西北角”,来到北川羌族自治县,当时正值高考成绩公布。赵亚辉在北川中学采访时,收到了一封信。信是北川县文科高考第5名、一位名叫罗玉婷的高三女生写给他的。 罗玉婷在信中说:“十三个春秋的艰辛付出终于换来了进入大学的机会,然而,在我与大学之间还横亘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大学学费。对我而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大学就在眼前,我却不知道抵达它的路在哪里。”赵亚辉说,这封信让他感到揪心,在大山环抱的北川,许多学生因为贫困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 作为一名记者,赵亚辉感到自己有责任帮助罗玉婷以及她的同学。接下来的采访,并没有在赵亚辉的规划中。但他没有停止,继续深入岷山深处贫困学生的家庭了解情况。 在北川县应届理科“状元”陶富军的家,赵亚辉看到的是一间简陋的木屋,门口堆放着陶富军上山砍的柴。墙壁和房顶都是由简易的木板钉起来的,缝隙很大,四面透风,顶棚漏雨。屋内的陈设极其简单,几乎没有什么家具,一张木桌子,几把木椅子。灶台是泥巴糊的,上面并排放着三口锅,两口给人做饭,一口给猪做饭。屋里没看到有什么菜和肉,只有几大袋子土豆。除了卖土豆,陶富军家里几乎没有别的收入来源。因为常年过度劳累,他的父母多年前就患上了疾病,母亲是严重的贫血病,父亲是银屑病。疾病的折磨使得双亲都十分瘦弱,不能干重体力活,而每年看病的一大笔开销更使整个家庭雪上加霜,入不敷出。如果没有学校的奖学金和社会的资助,这些年陶富军都没有办法上完高中。 “像陶富军这样的家庭状况,在偏远的羌族山寨中还有不少,与蓬勃发展的县城和主干道沿线的小乡镇相比,这些地方要发展,要改变,难度大得多。” 那些羌族贫困生状况让赵亚辉泪流满面。随后,他写出了图文深度报道:《一封让人流泪的女生来信》,这篇文章产生了巨大反响。赵亚辉积极组织并发起了“上学之路”计划。活动受到了各方关注,许多好心人积极响应,最终募集到23万多元,让176个贫困的孩子带着路费和前几个月生活费走进了大学的校门。 当赵亚辉离开北川的时候,也收到了北川人民给他的珍贵而特别的礼物:北川羌族自治县授予他的荣誉公民称号。这是北川历史上第三位荣誉公民。从那天起,这位年轻的人民日报社记者有了另一个家乡――北川羌族自治县。北川,也成为他永远的牵挂。 “永远的汶川” “我当时接到了很多人的短信:地震了!”汶川大地震发生时,赵亚辉正在新疆的喀什采访,这也是他西北角走到倒数第二段路。曾有多次采访国外地震经验的他,立即向中国地震局的同志求证确切消息。 “我收到了一条短信: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0级地震。” 后来有一个朋友给赵亚辉打电话,质疑当时地震是否是8.0级,希望他把在博客里公布的震级改成7.6。“我说不能改,我当时收到的短信,就是8.0级,要对事实负责。” 在得到报社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