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方式.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谈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方式

谈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方式摘要:能否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能否取得高效的关键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以趣味的常识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教学中的生物资源、利用教学过程中的灵感突现、结合教学生活实践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还可以利用生物科学史、前沿科研热点等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趣味;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250-02 学习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问题情境能否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更有效地吸引学生,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探究,其关键就在于情境内容的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并不能随心所欲,而应在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刻苦钻研教材,掌握学生知识程度的基础上,遵循提问、设疑的原则进行问题设计,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多种形式。 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故事性”问题情境 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探究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精心设计一个个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故事,可以烘托气氛,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迫切想学的状态,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遗传规律》的教学时,开始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英国近代有一大文豪,名叫肖伯纳。有一位女演员读了他的作品,便生爱慕之情,向肖翁写信求爱。信中写到:“你是如此的聪明,我是这般的美貌,倘若我与你结婚,生下的孩子既有你的聪慧,同时又具我的美貌,岂不是很好吗?”肖翁幽默地回信说:“也可能生下的孩子,具有你的智慧和我的容貌,那岂不糟了吗?”对于这种针锋相对的说法,到底孰是孰非?学生开始争论不休。我就利用学生们的“知新”欲望引导思考,进入《遗传规律》新知识的探索。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教材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实际教学中也是教师利用最多的传统介质资源。如前所述,新课程的教材中编排有大量的可以利用信息资源,这些信息中有图形也有文字;有实验结果,也有生活现象;有科学史话,也有科技热点等等,它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用来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例如: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的扉页上印有孟德尔本人和他使用过的手稿的照片,并配合有精炼的文字说明,特别是那首小诗,“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这本身就营造了一种问题情境,学生们很容易激起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问题意识,他们想知道孟德尔用豌豆作了什么实验?有什么样的结果?想知道为什么还要用八年的时间?为什么还要用数学统计的方法?等等。又如:在人教版必修1“光与光合作用”这部分内容节首的“问题探讨”中,通过讲述“蔬菜大棚中为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而使用不同颜色的光照射”这一事实,可以给学生制造“矛盾和困惑”,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用红光或蓝紫光照射,而不用其他颜色的光源?他们想知道这种方法的好处以及同光合作用的关系等等。这种问题情境不仅可以顺利的引入新课,更能为后续学习提供“动力”,诸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也不能处处都用“教材来教”,应该合理的选择教材内容,并对教材资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再度开发,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补充一些新的内容,以便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 三、捕捉教学中的互动灵感创设问题情境 “互动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可以说,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更多地体现在这种“生成性”的活的教学过程之中。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面对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们展开自由讨论、发表观点时,他们会“闪现”出许多智慧的火花,生成许多教师无法预设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敏锐的“捕捉”,灵活的处理,让这种灵感成为创设问题情境“最鲜活的素材”。例如:在讲述“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以验证“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的结论。面对这一问题,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答案也多种多样,其中有些回答是教师难以预测的,如:有学生回答:“分别用含有生长素和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只留下中间段)胚芽鞘的形态学上方,然后检测其形态学下方是否含有生长素”。针对学生的答案,教师不必立即纠正其中的错误,可以先让其他同学评价其实验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学生的评价不仅会对回答者本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更能在群体中制造一种质疑、争论的情境。在这种问题情境中,再组织学生补充、完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便会自主的解决“实验目的与自变量的对应关系、因变量的检测、设置对照组”等实验设计中的难点问题。诸如此类的生成性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但是并不是学生的每一种想法都可以被用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在保护学生自尊与自信的同时,教师应该综合教学目标、教学时间和课堂教学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