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人群中医特色管理模式及实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失眠人群中医特色管理模式及实践

失眠人群中医特色管理模式及实践[摘要] 现在对失眠人群的管理主要有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本文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对失眠人群的管理,提出以下四种健康管理方法:寻找失眠病因、调整目标值和睡眠期望值、纠正睡眠的认识误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配合,充分运用中医古老的“治未病思想”进行失眠人群的管理。 [关键词] 失眠;中医;管理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 R24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Abstract] At present,drug therapy and non-drug therapy are the main way to manage the people with insomnia.According to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his article we bring up four methods of health administration to the insomniacs: finding the cause of insomnia、 adjusting the goal and the sleep expectation、correcting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sleeping、and cooperating drug therapy and non-drug therapy.Also ,we full use the view of“Preventive treatment theory of TCM”to manage the insomnia patients . 失眠是本人对自己睡眠的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到白天功能的一种主观感受。失眠在临床上主要有两种类型,入睡困难和续睡困难。即从躺在床上准备睡觉到睡着的时间或夜间醒后再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甚至彻夜未眠。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3次以上并持续6个月(至少1个月)以上;睡眠不好造成明显的痛苦或影响到日间功能;并且不存在未解决的重大生活事件和心理冲突。[1] 1. 失眠的发病和防治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竞争越来越激烈,失眠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王刚[2]等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一般人群睡眠质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是一般人群中43.8%的人PSQI总分7分,睡眠质量较差;已婚者明显高于未婚者(P0.05),46~65岁为失眠高发年龄段(57.5%);这可能与已婚者较未婚者要承担更多家庭负担、生活压力有关,这些人群处于中老年阶段,既要赡养高龄老人,又要关注子女的教育、婚姻,而本人又处在疾病的高发期,比其他的年龄段面临更多的生活压力。2002年WHO的全球失眠调查显示我国有43.4%在过去的一年中有过不同程度的失眠。[3]另根据2006年中国6城市睡眠调查报告,普通成年人在一年内有过失眠的比例高达57%,其中53%症状超过一年。因此,2001年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将每年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其目的就是唤起人们对睡眠障碍防治的重视。 失眠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各国在防治措施上各有其特点。在美国,有5000多家睡眠指导中心对失眠患者提供医疗帮助。在印度,修练瑜珈被认为是治疗失眠的好方法。我国目前的认知心理疗法与药物疗法往往能帮助病人取得部分疗效[4],但由于睡眠与觉醒的机制未明确,患者对镇静催眠药物其肝肾毒性与依赖性等不良反应的恐惧,而使患者常求诊于中医。运用中医中药防治失眠是中国一大特色。中医药在该领域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5] [6] 中医把失眠称为“不寐”、“不得卧”和“不得眠”等,其机制主要与阴阳学说、心神学说、脑髓学说、营卫学说有关。中医认为,睡眠与觉醒的寤寐变化符合天人相应和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灵枢#8226;口问》论睡眠:“卫气昼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主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反映在病症中有“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卫气不得入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脉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脉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失眠其与脏腑功能关系密切,其中与心、肝、脑等关系最为紧密;如《素问#8226;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8226;邪客》篇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明,又称藏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分而属于五脏六腑,合而统领于心;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脑为元神之府”,为人神之所居,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