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诗歌诗体音律的比较分析.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诗歌诗体音律的比较分析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 ︱ — — — ︱ ︱ 一行白鹭上青天。 — — ︱ ︱ ︱ — — 窗含西岭千秋雪, — — ︱ ︱ — — ︱ 门泊东吴万里船。 ︱ ︱ — — ︱ ︱ — (2)“韵”的运用 讲究押韵。诗歌讲究音乐美,故要求每句句末的字押同一韵脚的韵。但句句押韵,又会产生单调感,故后来的律诗及至一般的古体诗至多第一、二句连韵,此后就必须隔句用韵.律诗要求一韵到底,中间不许换韵,一般押平声韵。古代诗歌音节的美分开来看有双声的美,叠韵、押韵的美,合起来看,声、 (3)节奏 讲究节奏。古人击节而歌,击节吟诵,都依着一定的节拍,格律诗中的平仄搭配,也体现出一定的节奏。古音律研究家闻一多先生根据乐谱的“工尺”创造出“音尺”。来划分古诗的节奏,揭示了古人认为“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节奏感。“节奏是旋律的骨干。”用节拍来划分节奏,涉及的是语言结构,一般按句子成份和词语组合的松紧关系来切分,不能“破读”是根本原则,因而又有领字除外等规律。大体说来,三四言诗句一般为两个节拍,五六言诗为三个节拍但也有例外。 B、拗韵:顾名思义,就是用韵不严,不甚和谐,例如SPirit和Litties,它们押韵的元音字母相同,其后辅音不同,这称为半谐韵;Pet和pit,韵脚上辅音字母相同,元音字母不同,这称为辅谐韵。 C、头韵:它指的是在一个诗行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头韵是英文古诗里主要的声韵结构,后来的格律诗里也还有延用。 We call a nettle but nettle, and the foults Of fools but folly. 三、简单比较(音律----节奏和韵) 1、节奏 A、英诗节奏的基础是音步;汉诗节奏的基础是平仄。英诗有四种主要音步(抑扬格,抑抑扬格,扬抑格,扬抑抑格);汉诗也有四种平仄格式(平起式与仄起式各两种)。 B、英诗的音步为两个或三个音节(一轻一重或两轻一重)组成,汉诗的音步一般为两个音节(两个汉字,双平声,双仄声或一平一仄)组成。 C、英格律诗多为五音步和四音步抑扬格;汉律诗为五言和七言。 D、英诗的节奏主要依靠声音(音步)的轻重强弱产生;汉诗的节奏则主要依靠声调(平仄)的高低升降产生。音步的数量对英诗节奏有很大影响;汉语的词语结构对汉诗节奏有很大影响。 E、汉律诗的节奏(平仄)规则远比英诗韵律复杂和严格。 2、韵 A、英诗押韵是靠句末相同的元音,辅音,可以一个音节,两个音节,甚至三个音节相同;汉诗押韵是靠句末汉字相同的韵母,只有一个。 B、英诗因押韵音节中元、辅音的某些发音不同(发音、拼写),分为拗韵、半谙韵、谐辅韵和眼韵,但都算押韵;汉诗因押韵汉字的声调不同,分为平声韵、上声韵、去声韵和入声韵(新诗中不分),但不同声调不能押韵(律声只押平声) C、英诗押韵的格式(韵式)千变方化;汉诗(古体近体)的韵式简洁单调(一般隔行押韵)。英诗通常几个韵交替出现,汉诗一般一韵底。 可以粗略地说:在节奏上,汉格律诗比英格律诗复杂 严格;在音韵上,韵式方面英诗比汉诗复杂多变,韵脚方面英、汉诗各有特点,但前者比后者松宽。 四、中西诗歌诗体与韵律并不相同,然而有时又出现有趣的遥合。 十四行诗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比较 十四行诗的历史 各国的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的发展 举例 我国古代用十四行写成的诗歌 《诗经》中的《柏舟》 汉乐府民歌《步出夏门行》、《艳歌行》 阮籍《咏怀》中的12首(“二妃游江滨”、“西方有佳人”、“一日复一朝”等) 陶渊明的《杂诗》其二 江淹的《望荆山》 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陈子昂的《答洛阳主人》 孟浩然、高适、刘长卿 唐代的李白、韦应物、孟郊、张籍等都创作过十四行的诗歌 共同的形式----十四行的诗歌 中西的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诗歌的音节、音律等方面也迥然不同,但是异时异域的古代诗人们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种共同的形式----十四行的诗歌----来表达感情,反映客观事物。虽然这种行数上的巧合不能作为确认中西十四行体的诗歌间的亲属关系的依据,但它至少说明了人们思维方式上的某种相似性以及中西诗歌体式上的某种遥合。 共同的起源----民间 从起源上来看,意大利的十四行诗与中国的某些诗体如乐府诗等的起源也确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它们都起源于民间的抒情诗体,都经历了文人参与之后在实践中逐步制定了各自的程式的过程。 在内容的单纯、外形的均齐、结构的完整等方面,十四行诗体与我国的律诗的诗体有着某种契合。 总之,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诗体还是源自意大利的西方十四行诗体,都是一种把握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