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温病条辨》中禁用升麻、柴胡看法.docVIP

对《温病条辨》中禁用升麻、柴胡看法.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温病条辨》中禁用升麻、柴胡看法

对《温病条辨》中禁用升麻、柴胡看法关键词 温病条辨 温病禁药 升麻 柴胡 药物属性 中医学术发掘 《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一书中禁用升麻、柴胡的条文计有五处,后世医家受《条辨》中禁用升麻、柴胡条文思想的束缚,在临床上治温病多不敢大胆使用。为此,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 《条辨》中禁用升麻、柴胡的来源 吴鞠通论治温病,主要是继承叶天士的经验,如其友征保所写的序中说:“吴子鞠通……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乎仲景。”吴氏在《条辨》中所用方药有相当大的部分,采自叶氏《临证指南医案》。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之说。因而他在医案中畏用柴胡,吴氏承袭叶氏之论竟明文禁用。自张元素《医学启源“升提药”。吴氏也持类似的观点,故在《条辨》中亦禁用升麻、柴胡。并将升麻、柴胡同羌活、防风等辛温解表药同例看待,列为温病禁药。 2 关于升麻、柴胡性味的商榷 吴氏在《条辨》上焦篇16条指出:“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禁升麻、柴胡……”吴氏认为,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升柴属辛温刚燥之品,……故禁用升、柴以防发汗助热伤阴。如在此条按语中谓:“若一派辛温刚燥,气受其灾而移于血,岂非自造斑疹乎?”故认为升、柴属辛温之品。 升麻的性味,《本经》谓:“味甘辛。”张元素则谓:“性温,味辛微苦。”王好古谓:“微苦,微寒。”李时珍谓:“气味甘、苦、平、微寒。”《别录》云:“甘苦、平、微寒。”可见,惟张元素的观点稍有不同外,诸论均持类似的观点,认为升麻属辛凉的性味。查阅几乎所有的《中药学》教材都将升麻列为辛凉解表药类,均记载为“辛甘、微苦、微寒”。据《全国中草药汇编》的现代药理研究,“升麻有解热、镇静作用”。因此,实践证明升麻属凉性而不属温性。由此看来,认为属于辛温者是一种误解。 柴胡的性味,《本经》谓:“味苦,平。”张元素谓:“味微苦,性平微寒。”李时珍说:“气味苦,平。”《别录》云:“微寒。”《日华子本草》云:“味甘。”可见诸论均持类似的观点,认为柴胡属凉性而不属温性。查阅几乎所有的《中药学》教材都将柴胡列为辛凉解表药类,均记载为“微苦、微寒”。据《全国中草药汇编》的现代药理研究,“柴胡煎剂对实验性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因此,实践证明柴胡的性味属苦凉而不属辛温。由此看来,认为属于辛温者也是一种误解。 综上所述,升麻、柴胡并非属辛温之品,温病并非禁用升麻、柴胡。可见,吴氏的观点并非正确。吴氏的不同观点,在于“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1]。如朱武曹氏在评注吴氏在此条禁升麻、柴胡时说:“此等处皆深得仲景意,而人不解此久矣。”故将升麻、柴胡同羌活、防风等辛温药同例看待。后世受此影响,在临床上多自束手脚。故讨论升麻、柴胡的属性,对于临床发挥其作用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3 关于升麻、柴胡升提作用的商榷 升麻、柴胡升提之说,始于张元素《医学启源“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谓柴胡:“气味俱轻,阳也,升也”。因而后世多视升、柴为“升提药”,如明代医家张景岳及近世医家张山雷等,均持类似的观点。吴氏也将升麻、柴胡视为升提药,如在《条辨》中焦篇23条指出:“斑疹,用升提,则衄,或厥,或呛咳,或昏痉,……”其实,升麻、柴胡究竟有无升提作用,抑或以升提为主?这是值得商榷的。 吴氏认为,斑疹之邪在血络,只喜轻宣凉解,若用升麻、柴胡辛温之品,直升少阳,有升提而无凉透,就会出现鼻衄、昏厥、咳呛、神昏抽搐等症。故治斑疹时应禁用升、柴。对吴氏的这种观点,实际应用时并不尽相符合。如《清头痛、肢体痛、疮疹已发未发。均用升麻治疗。此外,《金匮》升麻鳖甲汤治吐脓血,朱肱用升麻代犀角入犀角地黄汤中治吐血、衄血。倘若以升麻升提,那岂有不吐血衄血如涌泉乎!《证治准绳》升麻汤,用升麻配小蓟根、茜草、生地汁等,治上脏有热,舌上出血如涌泉。《千金要方》百部丸,用升麻配百部、五味子、紫菀等,治咳嗽不已气急,唾脓血。从上可见,斑疹、项强头痛、吐血、衄血、咳嗽等证,均应用了升麻,说明升麻在所不禁。实际上,升麻具有良好的解毒透疹作用。如《本经》谓:“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本草纲目》谓:“消斑疹,解痘毒。”《别录》云:“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疗。”临床上,如《金匮》升麻鳖甲汤治阴阳毒;《滇南本草》升麻汤治小儿痘、痧疹不明、痄腮。可见,吴氏所谓斑疹忌用升提之说,主要是他过分强调了升麻的升提作用,而忽视了升麻的解毒作用。实际上,升麻并无升提作用。日本《和汉药考》认为:“前人以升麻之升,推想为升降之升,其论功用往往牵强附会。”张公让《中西药典》亦谓:“中医谓本品主升提非是。”据临床报道,有人“于无病之时,用升麻125g煎服亦未见有升得头昏脑胀、气涌的感觉”[2]。实践证明斑疹用升麻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