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恽铁樵函授中医学校沿革
恽铁樵函授中医学校沿革摘 要:恽铁樵是民国著名的中医理论家、临床家,在教育史上是中医函授教育的先行者。秉承振兴中医之志,两度创办铁樵函授中医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开启了中医函授教育的新篇章。介绍恽铁樵函授中医学校的概况。
关键词:恽铁樵;铁樵函授中医学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4-0765-02
Abstract:YUN Tie-qiao was not only a famous theorist and clinical practitione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during the era of Republic of China, but also a pioneer in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 in the educational history. Adhering to the aim of prospering TCM, he set up Tieqiao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 school of TCM, and trained large numb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alents, which brings up a new era of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 in TCM.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is a preliminary introduction to YUN Tie-qiao ’s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 school of TCM.
Key words:YUN Tie-qiao Tieqiao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恽铁樵(1878―1935),名树珏、冷风、药?、血涵、焦木,清末民初江苏武进人。恽铁樵行医之时,适逢中医遭受前所未有的歧视和排斥,教育首当其冲。中医界在与政府和西医的抗争中,抓住机会,兴办了一批中医专门学校。恽铁樵鉴于当时中国的国情,并没有仿效此模式,而是选择了函授办学。
函授教育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英国的大学推广活动,80年代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始设函授学校。我国最早的函授机构可以追溯到1908年创办的中西医学函授学校,随后是1910年丁福保创办的函授新医学讲习所,传授西医知识。而在中医函授教育史上,恽铁樵为第一人。
1 铁樵函授中医学校
在长期的抗争中,恽铁樵深刻地认识到要想真正振兴中医,发展中医,使中医在来势汹汹的西医面前占据一席之地,必须使中医知识普及,培养一支中医人才队伍,尤其是在农村,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农村人口众多,缺医少药;农村中的学医者大多以师承为主,或自学成才,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还有很多有学医的志愿者,苦于无处学习。而中医专门学校入学严格、收费高、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如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预科生91元,本科生95元,建筑费5元,前五期学院均为丁甘仁的弟子;新中国医学研究院入学须经审查考试合格【sup】[1]【/sup】。他借鉴前人的办学经验,仿效西国的函授形式,于1925年与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以及其弟子张破浪共同组织“中国通函教授学社”,即后来的”铁樵函授中医学校”,地址设在上海英租界西藏路大顺里509号【sup】[2]【/sup】。正如他说:“我所办函授医学则利在乡村,今之富贵人信任西医者多,西医亦能为富贵人尽力,而乡村则苦于无良医,吾侪认定目标,从乡村发展,不患无出路”【sup】[2]【/sup】。
函授学校于1925年5月1日正式登报招生。宗旨是:“志在使中国医学日有进步,国粹学术不致凌替,并使铁樵苦心研求所得,普及全国,广传世人,以造就中医专门人才为宗旨”【sup】[3]【/sup】。最初的教职员有恽铁樵、陆渊雷、徐衡之、章巨膺、周少岳、冯志侠、恽天华、恽鸿生、文志远等9人【sup】[4]【/sup】。1925年秋,恽铁樵发表“学校创办宣言”,慷慨激昂,重申了办学原因和目的,表达了为中医事业矢志不渝的决心与抱负。一时间,声名远扬,四方学子负笈来归者,济济如是,遍及全国。据《铁樵函授中医学校一周年纪念刊》记载,一周年之际有记录的在学人数达427人,学员籍贯遍布20个省市(江苏111、浙江117、上海63、广东30、安徽26、福建10、江西10、山东8、河北7、湖北6、天津6、北京4、河南4、湖南3、山西1、贵州1、四川1、云南1、广西1、台湾1、无省份记载16),以江浙地区为主,涉及各行各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