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慢性胃炎颗粒样改变临床观察
慢性胃炎颗粒样改变临床观察慢性胃炎在内镜下胃黏膜形态改变,除有红斑、糜烂或隆起糜烂、皱襞肥厚、血管显露外,还有表面不规则颗粒样改变。陈氏等把胃窦这种胃黏膜颗粒样改变描述为结节状[1],并将其分为结节类型A和B。为了研究胃黏膜颗粒样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以及与萎缩性胃炎的关系,将93例胃窦黏膜颗粒样改变的患者行胃黏膜活检,做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测,这些病理在临床症状、年龄特征以及内镜下颗粒大小、分布疏密程度也不同。?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10月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近4000例患者中选取胃窦黏膜呈颗粒样改变者93例,其中男52例,女41例;平均年龄50.1±14.2岁。?
方法:常规内镜下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后,仔细观察胃窦胃体黏膜表面是否光滑,有无弥漫、较均匀的颗粒样改变,如有,则先在胃黏膜颗粒样改变区域取活检1块,做快速尿素酶测定,再在此区域活检2块,做病理。?
结 果?
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结果:93例胃窦黏膜呈颗粒样变,快速尿素酶阳性81例(87.1%)。病例检测结果:93例胃黏膜颗粒样变病理结果中,活动性炎62例(66.7%),萎缩性炎21例(22.6%),肠化生6例(0.06%),异型增生4例(0.04%)。?
93例中,根据颗粒改变的形态不同,可分为2种类型。前一种为密集分布,大小均一,后一种为散在分布,大小明显不同。前者59例(63.4%),后者34例(36.6%)。前者临床症状多有上腹疼痛,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后者临床症状不明显,幽门螺杆菌较前者低,病理多伴肠化生,黏膜萎缩。?
讨 论?
内镜下胃黏膜呈颗粒样改变是慢性胃炎的一种黏膜形态表现。悉尼胃炎分类[2]提到黏膜细小颗粒,将其列入红斑/渗出性胃炎的内镜下表现。日本胃炎研究会把这种改变列入内镜下胃黏膜表面不规则表现,分为单纯、均匀、多种颗粒样改变,又称为鸡皮样改变。我国慢性胃炎井冈山分类把胃黏膜呈颗粒状作为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依据之一[3]。实际工作中,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相关性很差。胃颗粒样改变的胃镜下表现为结节大小均一、分布密集的特点,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几乎都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诉,并且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病理检查有淋巴滤泡而没有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而萎缩性胃炎胃镜下表现为颗粒大小不一,分布松散,多发生于50岁以上男性,主诉有多样性的特点,并且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部分阴性。病理结果有中、重度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而少有淋巴滤泡。拥有颗粒样改变的胃炎是一种新的特殊胃炎,不同于萎缩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本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慢性胃炎内镜下胃黏膜颗粒样改变有两种特点。两者起因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但两者临床症状不同,病理的改变不同区别,临床上诊断和预后可能存在着较大区别。慢性胃炎颗粒样改变,前一种类型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后,除了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以外的又一种特殊的胃炎,它可能与胃癌和MALT淋巴瘤有密切关系,应该引起重视。萎缩性胃炎逐渐发展,最后可能导致肠型胃癌的发生。重度萎缩性胃炎基础上形成胃癌多为高、中分化慢性胃炎中颗粒样改变。尤其是颗粒疏散分布,大小不一,幽门螺杆菌感染,病理提示有萎缩、肠化生者,胃镜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对临床工作存在着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星,康艳,岑戎,原丽莉,刘变英.慢性胃炎结节状改变的临床研究.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6,23:98-100.?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胃肠病学.2000,5:77-79.?
3 于中麟,李鹏,张澍田,等.慢性胃炎内镜表现和病理性研究.中华内镜杂志,2004,21:89-91.?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