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慢性脑供血不足93例临床研究
慢性脑供血不足93例临床研究关键词 脑供血不足 诊断标准 年龄?可逆性 一级预防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0月~2006年10月我院93例病人均符合脑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52例,女41例;发病年龄40~45岁20例,45~60岁34例,60岁以上39例;临床病程3~20年。
临床表现:反复出现头晕、头痛的症状,并有心烦、耳鸣、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情况发生。近2/3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或有眼底动脉硬化[2]。
相关检查:神经系统查体基本正常,血尿粪常规正常。70例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20例头颅磁共振检查仅可见脱髓鞘改变,30例颈部血管B超检查,25例未见血管狭窄或动脉斑块,5例可见血管狭窄及斑块形成。60例TCD检查有血管痉挛改变,血流速度增快。30例血流变检查偶见甘油三酯升高。
结 果
50例患者住院给予扩张血管降脂降压治疗后,症状消失30例,好转15例,无效5例。43例患者门诊治疗,方法同住院患者,症状消失20例,好转12例,无效11例。治疗时间15~60日。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74.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年龄在60岁以下的患者治疗后,症状消失30例,好转20例,无效4例。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治疗后,症状消失12例,好转12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61.6%,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
讨 论
慢性脑供血不足属于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长期的慢性脑供血不足可导致皮质萎缩,而皮质疏松是导致“老年痴呆症”基本病理。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那么还可能引起“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生。慢性脑供血不足还可致认知功能下降和心理障碍。因此,慢性脑供血不足被称作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大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耗氧量相对较大,大脑的重量大约只占身体重量的2%,但是耗氧量却占全身耗氧量的20%。大脑所需的氧全部由血液供给,所以必须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大脑才能正常活动。衡量大脑血液供应的标准是脑血流量,脑血流量一旦减少,脑细胞的供氧供能也随即减少;脑组织只要缺血10余秒钟,就会引起大脑的功能发生变化。如果大脑某一部分血流在较短时间内完全阻断,会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这就是脑梗死;如果大脑供血不是完全阻断而是慢慢地减少,或长期处于供血不足的状态,这就是慢性脑供血不足。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血液供应会逐渐减少。儿童时期脑血流量大约为100ml[100ml/(100g脑组织#8226;分)],成人为50ml[50ml/(100g脑组织#8226;分)],而健康老人只有35ml[35ml/(100g脑组织#8226;分)];再加上中老年人的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相对较低,脑血管的自动调节机能也逐渐下降,因此只要供血发生轻微的变化,就会明显影响脑血流量,从而导致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发生。
导致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因素较多,首先是血管因素。任何原因引起上述给大脑供血的动脉血管的管径变小或血管内皮损伤等,都可减少大脑的正常供血,而导致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发生。在这些原因中,最主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饮酒等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其次还有动脉炎、动脉狭窄等。其次是血流动力学因素。例如血压,大脑的血流量和血压的高低直接有关。一般情况下,随着血压的升高大脑的血流量相应增加,但当血压升高到一定程度,如收缩压超过160mmHg时,大脑的血流量反而减少;反之,当收缩压?80mmHg时也同样会使大脑的血流量减少。因此,血压过高或过低都会因大脑的血流量减少而不能确保脑组织的正常供血。第三,血液成分的变化。例如血液黏稠度,医学研究证实,血黏度增高是使大脑供血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脂血症、血小板增多症、高血压、糖尿病,尼古丁、酒精刺激等都可以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减少脑组织的正常供血。
慢性脑供血不足早期是可逆的,正确规范的治疗往往会获得很好的效果;但由于该病进展慢,症状一般不明显,患者往往忽视,仅在门诊治疗,治疗不规范,常常会贻误病情。而且近几年来由于工作压力增大、社会节奏加快、不良的生活习惯,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发病年龄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我们研究发现年龄?60岁者,由于发病时间短,症状较轻,规律治疗效果最为明显。而年龄?60岁者由于存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患,而且中老年人的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相对较低,脑血管的自动调节机能也逐渐下降,治疗效果往往较差。如果忽视慢性脑供血不足,一旦发生不可逆改变,进一步发展可引起 脑白质脱髓鞘、TIA、脑梗死、血管性痴呆,甚至出血性脑血管病等。它是致残性、致死性脑血管病的后备军。SPECT研究证实:52.9%~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