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明代湘人三种音韵学著作.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代湘人三种音韵学著作

明代湘人三种音韵学著作收稿日期:2012-01-22 作者简介:夏剑钦(1945-),男,湖南浏阳人,岳鹿书社编审,长沙,410006。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青郊杂著》之韵学原理,分析《文韵考衷六声会编》之韵图音系,申述作者桑绍良的韵学观点与实践,又通过阐述《字学元元》一书之等韵音理与韵图结构及其反映的明代郴州音系,体现作者袁子让的韵学观点及其在等韵学上的贡献,并由此二人以彰显明代湘人于音韵绝学亦崭露头角。 关键词:桑绍良;《青郊杂著》;袁子让;《字学元元》;湘人音韵学著作 中图分类号:H11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7387(2012)02-0052-04 岳麓书社将《青郊杂著》、《文韵考衷六声会编》和《字学元元》三种明代湘人音韵学著作影印合刊,这是一件嘉惠士林,尤其有益于音韵学和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好事。 《青郊杂著》一卷和《文韵考衷六声会编》十二卷,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系“湖南巡抚采进本”,“明桑绍良撰,绍良字遂叔,零陵人”。正因为《四库全书》存目并在《提要》中明确了作者桑绍良是湖南零陵人,后来的《湖南通志》和《零陵县志》等对此二书均有著录。清道光《永州府志》卷九上《艺文志》著录二书时还特加“案”曰:“此书郡县志皆失载,今省志小学类始录之。”又由于书中仅有“东郡青郊”和“癸卯之春家君端居于青郊之万绿亭校诸韵书”之类的点滴介绍,因而作者的出生地和生平事迹等均难以详考。《中国语文》1987年第2期发表耿振生《〈青郊杂著〉音系简析》一文,认为作者桑绍良是河南濮州人,《青郊杂著》所反映的音系是以当时河南濮洲的方音为基础,同时参用了上古音的一种复合性音系,于是怀疑《四库全书》的著录有误。在学术界提不出别的更过硬的证据的情况下,我们不轻易怀疑《四库全书》的著录失误,而且认为书中桑氏所反映的音系,是明代与官话音系相当接近的方言音系,或即湘西南官话,因此也就不怀疑作者桑绍良的湖南零陵籍贯。 《青郊杂著》一卷,据其《青郊韵说》与《青郊字说》,是桑绍良于明嘉靖癸卯(1543)受其父“韵说之诫”之后,“儆惕思惟,於兹三载,稍得十八部、四科、五位、诸品、六级暨字切韵粗迹”,才初步著成的。至万历辛巳(1581)仲夏撰《声韵杂著引》,其子桑正衍将此卷与已完成的《文韵考衷六声会编》一并“亲录一通藏于笥”,随后由其侄孙武进县知县桑学夔刊印,则前后已历三十八年矣。 《青郊杂著》亦名《声韵杂著》,是连同《文韵考衷六声会编》一起的全书之发凡起例,主要是阐述音理,即讲解韵学的基本知识和作者的基本韵学观点。他提出所谓“韵有十八部四科五品六级七十四母”之说,“一十八部者,一东二江三侵四覃五庚六阳七真八元九歌十麻十一遮十二皆十三灰十四支十五模十六鱼十七尤十八萧,一韵一部也”。声称“十八部次序皆缘古韵及可叶者编定”,并参定谐声,认为“十八部皆有入声”,以入声兼配阴、阳声韵。他说:“四科者,音有四等:重、次重、轻、极轻是也。如元部官、捐、干、坚同为宫音,而重轻不同。”开口呼气清轻,合口呼气重浊,这“四科”之说实际上是将后人所谓“合、撮、开、齐”四呼与传统音韵所谓“四等”纽合起来,反映了两呼四等向四呼的变化,同时也是他对韵母的分类。“五位者,五音也,宫徵角商羽是也。”即以宫商角徵羽表喉齿牙舌唇,是从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对声母进行分类。各音又分四品(宫商角徵)或五品(宫商角徵羽),即四类声母或五类声母。“品”和前代韵书中的清浊意义接近,作者对此两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旧无四品、五品之说,但曰某清、某浊、某次清、某次浊、某次清次、某次浊次,混而难晓。兹以品区别之,则明白易见,如人各有定位,不用推求而无不知矣”。所谓“六级”,是就声调而言:“六级者,六声也,两平、上、去、两入是也。”他分声调为六类,即“平分沉浮,上、去各一,入分浅深”。 最后说他的所谓“七十四母”。“七十四母者,合四科五位诸品得数七十有四”,实际上是结合轻重而细加分化的七十四声类,是声母产生的变体。他说:“据品定母,虽七十有四,然诸品中亦有有音无字者,如商音四科进品、角音次重科进品、徵音次重科启承品皆然。盖此七品音难成响,故制字者舍其音而不实之以字也。……今除此七品之外,得母止六十有七,其谓七十四母者,就总数概言之也。”于是他重点研究了传统的三十六母,认为“先辈制三十六母,其中多有重复”,如其中的疑喻、泥娘、知照、彻穿、澄床、非敷,“本只六母,分而倍之为十二母,殊为不通,今悉合并,去其六母,通别母,止存三十母,庶无妄分重复之失”。除此之外,再合并已清化之十个全浊声母,“止存二十母至足矣”,即止存“见溪影晓,端透泥来,知彻日审,精清心,帮滂明非微二十母”,“其他群并于溪,疑并于影,匣并于晓,定并于透,澄并于彻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