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档案邮票欣赏
《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 春秋末期至魏晋时代,“档案”一词已经出现,当时的边关文字,多写在木牍上,往来传递,这种“木牍”叫牌子,积累多了就用皮条串起来挂在墙上,像横木框档,叫“档子”,档子贮存年久者便叫“档案”。后来,将文字书写在纸上,也就沿用“档案”之称,流传至今。; 两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由于当时纸张尚未普及,汉代文书档案资料主要书写在竹木之上,叫做竹简和木牍。首次出土的汉简,是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在河南汲郡出土的“汲冢汉简”。本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汉居城烽燧遗址,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额齐纳河流域黑城附近,出土了大量汉代木牍。明王朝建立后,在中央增设了主管档案的管理人员,全国各地省、府、县大量建立档案机构,可考的多达300余处。; ; ;; 【甲骨档案·商代龟甲】 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因而当时刻在龟甲上的人类活动记录,便成了最早的档案资料。龟甲除刻有占卜活动的卜辞外,还有记录刻辞和表谱刻辞,是当时的政事记录和商代王家的重要档案。邮票画面上的这块龟甲,是1991年10月从河南安阳花园村东的殷墟出土的一块完整的商代后期(公元前14至公元前11世纪)的刻辞卜甲,编号为“91花东H3.52”。卜甲长19厘米,宽11.5厘米,上面刻有54个字,内容是卜问一位地位很高的贵族外出打猎,能否遇到野猪、鹿等动物,以及能否将它们猎获。这块卜甲出土的窖穴长2米,宽1米,共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刻辞甲骨579片。特别珍贵的是这批甲骨以大版的卜甲为主,完整的有字卜甲近300版,这是自1899年、1936年和1973年以来,殷墟甲骨文的第四次重大发现,被评为1991年全国考古的十大新发现。画面背景为另一块殷墟出土的刻辞卜甲(《殷墟文字甲编》3918号),使图案更具阴冷神秘的时代特征。;; 【简牍档案·汉代木牍】 在中国古代纸张出现以前,竹木曾作为一种公私文书的载体,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称作简牍。1993年,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汉墓,出土了一批木牍和竹简,其中六号墓中出土的“集簿”等10余方木牍和“东海郡属吏行视日记”等70余支竹简,上面详细记载了东海郡的上级、行政建制、吏员设置、任命、升迁、考勤、巡行视察等情况,是迄今已发现的我国最早和较为完整的一份郡级行政单位文书档案。邮票画面上的木牍长23厘米,宽7厘米,亦出土于6号墓,根据内容暂定名为“占取(娶)妇嫁女、问行者、问墼者、问病者、问亡者等的术数图局”。画面背景为一块同样大小的木牍,作了局部放大,它的正、反两面均用恭谨的隶体墨书竖写,共4 000多字,暂定名为“太守·都尉府暨县、邑、候国吏员集簿”。图案色彩与龟甲不同,呈现出一种木质的暖和的感觉。;; 【金石档案·明代铁券】 铁券为铁制契券,示坚固永久之意,是封建帝王用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手段之一。最早的铁券是汉高祖刘邦与功臣定誓用的丹书铁券,到了隋唐时已相当盛行。明代铁券是我国铁券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中期,青海省档案局局长牛创平先生在征集民间文物时,出资从西宁郊区征集进馆一件明代铁券。该铁券长37.5厘米,宽21.2厘米,厚2厘米左右,重1 300克,正面206字,反面11字,共217字,均为颜体,金锉方法,字清基本完整无损,是明英宗朱祁镇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三月十八日,赐给军功卓著的高阳伯李文的,写有食禄一千石和免本人死罪一次的待遇。李文的祖父在明洪武初年因军功被授予西宁州同知,后又升任西宁卫指挥佥事。李文的后代为清代的土司,现今在青海省民和县、大通县、西宁市均有其后裔。现存的民和县、大通县景阳乡两本李氏家谱中对这件铁券均有记载。该铁券是我国档案界保存很少的铁券之一,1991年曾将它的复制件运往加拿大展览,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纸质档案·清代国书】 国书为各国元首之间为派驻大使或遣使访问、相互往来的正式文书。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列强的入侵,清代紧锁的国门被强行打开,近代外交的出现诞生了清朝国书。邮票画面上展示的这件清代国书,系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八月,光绪皇帝派载泽等3人赴比利时考察政治,向比利时国君递送的国书。该国书系满、汉文合璧、纸质,长220厘米,宽235厘米,折叠式,黄色墨书,外加龙纹彩边,封底、封面系金丝和绒线绣制的真龙形象。国书置于黄缎函套之中,函封上端书满、汉文字《大清国国书》。函套之外,加以红面黄底锦匣,装璜极为精致。该国书的内容首先是光绪皇帝向比利时国君问好,讲述两国友谊;接着介绍镇国公载泽、署兵部左侍郎徐世昌、商部右丞绍英赴比国考求政治,以便清政府研究采用;最后希望比君“推诚优待”。国书末的时间为“大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九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