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同生育期追施印度梨形孢菌对油菜渍害预防效果的影响.doc
不同生育期追施印度梨形孢菌对油菜渍害预防效果的影响
杨亚珍a,董社琴a,王运生a,洛作琴a,朱建强b
(长江大学,a.生命科学学院;b.农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摘要: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对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追施印度梨形孢菌(Pirformaspore indica)对渍害的预防和补救作用。试验设5个处理,A为渍前苗期施加印度梨形孢菌;B为渍前初花期施入印度梨形孢菌;C为渍后结荚期施入印度梨形孢菌;D为渍水不施加印度梨形孢菌(CK),以上各处理均在油菜盛花期进行15 d渍水处理,E为不加印度梨形孢且不渍水的正常管理组。结果表明,在作物的不同生育期追施印度梨形孢菌对渍害油菜产量的恢复和抗渍性具有显著影响,以渍后结荚期追施印度梨形孢菌的效果最佳,产量为137.9 kg/667 m2,较正常管理组减产22.3%,较CK组弥补产量损失101.9%,每667 m2约增收556.8元。
..
关键词:印度梨形孢菌(Pirformaspore indica);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渍害
中图分类号:S565.4 文献标识码:A :0439-8114(2015)04-0790-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4.006
收稿日期:2014-06-16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203032)
简介:杨亚珍(1973-),女,陕西西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18995869129(电子信箱)yyangyazhen@163.com;通信,朱建强(1963-),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作物生产的水土环境调控研究,(电子信箱)zyjb@sina.com。
中国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种植面积和总产约占世界总种植面积和总产的30%左右。长江流域是中国油菜主产区,占全国油菜总产量的80%以上,种植面积和总产约为世界总种植面积和总产的1/4,是世界最大的油菜产区。长江流域秋季和春季湿润多雨,在油菜生长的关键时期——花期常常遭受渍害,轻者造成作物减产,重者则导致颗粒无收[1]。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多集中于渍水条件下作物的生理变化方面,而对渍害的防治研究较少,少量研究仅局限于生长调节剂和化肥调控方面,而对生物调控鲜有报道。印度梨形孢菌(Pirformaspore indica)是一种具有广泛寄主植物的根部内生真菌[2],可以定殖于多种作物的根部,促进植物生长[3],加快植物对氮、磷等矿物质的吸收[4,5],提高作物对逆境胁迫的忍耐性[6],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7]。本研究将印度梨形孢菌制备成菌液,在油菜的不同生长时期施入,研究其对油菜渍害的预防效果,该研究将对油菜的抗逆增产栽培以及印度梨形孢生物菌肥的开发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印度梨形孢菌分离自印度西部的塔尔沙漠,由台湾大学叶开温教授赠送。
印度梨形孢菌原液制备。将活化好的印度梨形孢菌块接种至PDA液体培养基中,28 ℃ 200 r/min培养5 d后,得到菌丝体原液。
试验于2012~2013年在湖北省荆州市气象局院内进行,供试材料为甘蓝型油菜华杂9号。本试验设渍水田和不渍水田,渍水田包括A、B、C、D 4个处理,A为渍前苗期(2012年11月24日)施加印度梨形孢菌,B为渍前初花期(2013年3月10日)施加印度梨形孢菌,C为渍后结荚期(2013年4月5日)施加印度梨形孢菌,D为渍水但不施加印度梨形孢菌作为空白对照(CK),以上各处理均在油菜盛花期进行15 d(2013年3月16至30日)渍水处理,不渍水田为不加印度梨形孢菌不渍水的正常管理组(E)。每处理设3次重复,共15个小区,每小区面积为20 m2。追施印度梨形孢菌为每株油菜施加10 mL菌原液,稀释10倍加入,在油菜盛花期时进行15 d渍水处理,其他栽培、管理条件与当地油菜生产技术水平相同。
2013年5月20日统一收获后进行单株考种,每小区采用5点法取样,每点随机选取10株油菜植株,考种指标包括株高、有效分枝起点、有(无)效分枝数、主花序有效长度、主花序结实密度、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全株有效角果数、每果粒数、千粒重、种子色泽、单株产量、理论产量。分小区收割,脱粒计产,计算单位面积实际产量。
自2013年3月16日至4月13日,每10 d于 8:00~9:00取正常生长植株功能叶片(倒4叶),用冰盒带回实验室测定叶片的生理指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采用愈创木酚法[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采用氮蓝四唑(NBT)法[9],丙二醛(MDA)含量测定采用TBA法[10],可溶性糖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