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訓詁學的功用 訓詁學的功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指導語文教學; 二、指導古籍整理; 三、指導辭書編纂。 一、指導語文教學 (一)當注未注 語文教學中,古代文獻是重要的內容之一,對當今的學生來說閱讀這些作品,首先遇到的困難就是讀懂,因此這些作品需要加注。然而在實際注釋中我們發現有些應當加注的卻未曾加注,這給閱讀帶來了問題。這其中比較突出的不是疑難詞,而是字面普通但意義較特殊的詞語。 例一、《孟子·滕文公上》:“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豐登。” “暢”在此處詞義特殊,應當有注。《說文》:“畼(草頭),草茂也。”段玉裁注:“《孟子》、《史記》‘草木畼(草頭)茂’,字皆作‘畼’,俗又作‘暢’。”可見“暢茂”為同義複語,“暢”亦“茂”義。漢王充 《論衡·道虛》:“案草木之生,動搖者傷而不暢。” 例二、 《出師表》:“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說文·言部》:“試,用也。”《爾雅》:“試,用也。”《尚書·盤庚》:“今予將試以汝遷。”孔安國傳:“試,用也。”《詩·小雅·大東》:“私人之子,百僚是試。”毛傳:“私人,私家人也,是試,用於百官也。”《禮記·緇衣》:“刑不試而民咸服。”鄭玄注:“試,用也。” 例三、范仲淹《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裏。” 句中“上”字,無注。其實這裏的“上”字不能按常義理解。“上”乃邊側義。《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葬魯城北泗上。” 司馬貞《索隱》:“上者,亦邊側之義。” 例四、《史記·屈原列傳》:“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勞苦倦極”的“極”字原高中課本第四冊無注,大概以爲這裏的“極”就是極點的意思。其實仔細體會就會發現問題,因爲“勞苦倦極”與“疾痛慘怛”是相互儷偶的,其他各詞均兩兩成並列詞語,獨“倦極”爲補充結構,當有問題。此處“極”乃疲倦義。《廣雅·釋詁》:“疲、憊,極也。”王褒《聖主得賢臣誦》:“庸人之禦駑馬,亦傷吻弊筴而不進於行,胸喘膚汗,人極馬倦。”殷芸《小說》:“晉明帝爲太子,聞元帝沐,上啓云:伏聞沐久勞極,不審尊體如何?答云:去垢甚佳,身不極也。”另有“疲極”用例,《三國志·吳志·陸凱傳》:“調賦相仍,日以疲極。” 如果僅攷“極”義,到此即可,但我們可以深入一步,探求其得義之源。 例五、《莊子·逍遙遊》:之二蟲又何知? 【注釋】二蟲,指蜩與學鳩。 按:這句話真正需要注釋的是“蟲”字。“蟲”在古時曾用為動物的通名。《大戴禮記·易本命》:“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禮記·月令》:“其蟲鱗。”鄭玄注:“鱗,龍蛇之屬。”《月令》下文又有“其蟲羽”、“其蟲毛”、“其蟲介”、“其蟲倮”等語,鄭玄分別注為“羽,飛鳥之屬”、“狐貉之屬生旃毛也”、“介,龜鱉之屬”、“虎豹之屬恒淺毛”。可見“蟲”為動物之通名,所以這裏將蜩與學鳩稱為“二蟲”。 例六、陶淵明《桃花源記》:“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歎惋。” 按:惋若不注,則易解爲惋惜。而且不仔細琢磨還不易發現其誤。 “惋”與“歎”同義,“歎惋”合成爲同義複詞。玉篇心部:惋,驚歎。晉陸機文賦:故時撫空懷而自惋。歎惋連用者如:北魏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开善寺》:“ 融立性貪暴,志欲無限,見之歎惋,不覺生疾。” 唐陈鸿 《长恨歌传》:“及聞馬嵬之死,數日歎惋。” 宋苏轼 《答王敏仲书》:“舟行至扶胥,急足示問,乃知有 袁州 之命,歎惋而已。” 又有“惋歎”的用法:三国魏曹操 《善哉行》:“守窮者貧賤,惋歎淚如雨。” 宋苏轼《与宋汉杰书》之一:“某初仕,即佐先公,蒙顧遇之厚,何時可忘。流落闊遠,不聞昆仲息耗,每以惋歎。” (二)攷辨多解現象 在古文教学中,有时会遇到一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疑难问题。归根到底,不外乎两种情况:要麽各家说法都不对,要麽只有其中一种说法对,其馀的说法不对。但是要想判断各家说法的是非得失,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训诂修养,否则即会进退失据,无所依从。 例一、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歎息。 “唧唧”的理解有以下三種不同意見: 1歎氣聲 2織布機織布時所發出的聲音 3蟋蟀聲。有此類用例。宋歐陽修 《秋聲賦》:“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 其實細細品味,“唧唧”當指歎息聲,但問題是如何解釋,畢竟現在的歎息聲與唧唧相差太遠。 我們首先從文獻用例入手,唐白居易 《琵琶行》:“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金王若虛 《滹南詩話》卷二:“夫笑而呵呵,歎而唧唧,皆天籟也。” 元稹《長慶曆》:“年年豈無歎,此歎何唧唧。”楊衒之《洛陽伽藍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