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蟹、狮三足鼎立----鱼珠炮台遗址及综合应用.docVIP

鱼、蟹、狮三足鼎立----鱼珠炮台遗址及综合应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鱼、蟹、狮三足鼎立----鱼珠炮台遗址 位于黄埔鱼珠街(现在黄埔区港务监督站内)当时山岗形似一条鱼,在鱼口前有一块岩石,圆如珠,故称鱼珠炮台。鱼珠与附近两座山岗上的蟹山、狮山、狮腰等炮台形成了一个三足鼎立的阵势,它们与长洲、沙路等地炮台构成了长洲要塞,是继虎门炮台后从海路进入广州的第二道门户,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鱼珠台是由一条较完整的梯级小路环山而上。炮台大门面向西北方向,水泥盖顶,在壁拱红砖中镶嵌着一个长约2.2、宽约0.6米的花岗石门额。石额正中间镌刻“鱼珠台”3个楷书大字;右边用楷书镌刻“光绪十年仲夏吉旦”,左边用小楷镌刻“两广总督张、广东巡抚倪、记名总兵锐勇巴图鲁邦督造,绘图监造同知衔陈柴熙”等字样。大门边各有一个高达3.6米的下宽上窄有竖条装饰线的水泥圆柱。门高约4、宽5.6米,里面巷道洞口宽约3.29.高约2.25米。现状完整,但已被封死。 现存的大炮台的形状呈扇形,周6约28.6米。整个炮台向东南方向倾斜,东南方向高2.22、西南方向高约2.仍米,炮台凹下去高0.5、长3.8米的地方为炮口,炮口向东南方向。炮台内外都是钢筋水泥结构,台内周围墙上分别有11个高95。宽36厘米的藏弹洞,有11个固定炮身的固定环。炮台的东北方向紧贴墙内有1个上宽0.75、下宽0.58米的10级台阶。西南方向有个藏兵洞,洞口3.29、高2.25米。洞内壁拱均是红砖结构,走道两壁是水泥批荡,地面是水 泥地,两边有流水沟并向下倾斜。走道是呈三叉形的。一条是南北走向,另一条是从东西转为南北走向。南北走向一直通巷道口,走道上有1个气孔,全长913.4米。从东西转为南北走向中的东&走向一段,全长24.6米,走道右边有7个藏兵室(按顺序排里一7室)其中1室和2室之间有门相通,出入口是在2室,l室靠走道方向有1个扇形窗,l室和2室之间有个三角形气窗;3室和4室之间也有门相通,但又各自有门还走道;5室和6室之间共用1个与走道平行的通道,进入通道后再分两室,两室之间又有门相通;7室是单独l个红各室顶上都有气孔。自7室之后走道备转南北走向,全长约12米,在走道的左边有两个相通的藏兵室(现门已封人民室又各有门通走道,走道的尽头通向多一个炮台(现填平地全东西转南北走向的走道顶上共8个气孔。整个藏兵洞囹着山势的起伏而建造,环绕炮台大半圈现状保存完好。 距大炮台约13.3米的小炮台,方位和形状与大炮台基本相同,只是没有藏兵洞,也不与大炮台相通,单独有两个一大一小的出口,已封死。 蟹山台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鱼珠街港前路蟹山公园内。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夏,是中法战争结束之际两广总督张树声等奉旨为加强长洲要塞的防御力量而督造完成的。炮台尚存有巷门、巷道、藏兵洞、炮池等。巷门顶部已毁,仅存石门额以下部分,石门额阴刻“蟹山台”三字,上款阴刻“光绪十一年孟夏吉旦”一行小字,下款阴刻“钦命两广总督部堂张 钦命广东巡抚部院倪 记名总兵署广州协锐勇巴图鲁邓安邦督造 绘图监造同知衔陈棨熙”。巷道长15米,高2.32米,巷道上端留有3个透气孔。2个藏兵洞形制略同,长约6.1米,宽3.08米。炮池呈椭圆形,较宽的东西向有16.3米。炮池深度自炮口位置处向底座增加,由0.8米至1.28米,重心设置合理,转动自如。炮池上有钢筋水泥建筑物,未知筑于何时。 民国11年(1922)6月陈炯明叛变,7月,孙中山乘坐的“永丰”舰到达黄埔河面,驻于长洲岛鱼雷局的大本营办公处,被蟹山炮台叛军开炮击中,处境险恶。孙中山驾舰取道深井河涌转入南河道,进入白鹅潭。多年后,参与此役的陈策等人,于蟹山上建小亭数椽,胡汉民书“先大总统孙公蒙难碑”竖立于山颠之岗,并由林直勉撰文刻于碑阴(碑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命名“中山公园”以为纪念。中山公园曾改名黄埔公园,现为蟹山公园。蟹山炮台配置德国克虏伯后膛远程炮,50年代初原炮运往越秀山广州博物馆展出,今炮池底部还存有旋转的轨迹及铁环。 狮山炮台有个传说,蟹山和狮山相隔不远,有一天蟹和狮发生了矛盾,蟹嘴把狮头给咬伤了,从此它们就各不相干了狮山炮台狮腰炮台在狮山的北面,相距狮山炮台约50米,地势高于狮山炮台。其形制、用料、尺寸和建造与狮山炮台基本相同,建造时间先后相差1年。巷门石额阴刻“狮腰台”,下款为“钦命两广总督部堂张 钦命广东巡抚部院倪 记名总兵署广州协锐勇巴图鲁邓安邦督造 绘图监造同知衔陈棨熙”,石额文字与狮山炮台的略有不同。该炮台巷门保存尚好,炮池已毁一半。 附: 穗文物〔2005〕379号 关于狮山狮腰炮台保护问题的批复 黄埔区文化局:   送来《关于请求对狮山炮台、狮腰炮台遗址提出保护意见和保护措施的函》收悉。经我局派员现场查看,炮台所在山头遗存文物遗迹较多,有炮池、炮台巷道、古墓等,但公园开设的一条主要道路经过狮腰炮台一炮池的上边缘,边

文档评论(0)

aa1509082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