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影像中的新西兰华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影像中的新西兰华人.doc

历史影像中的新西兰华人   1842年,一名叫黄鹤廷的广东人在环游世界很多年后自新西兰南岛北端的尼尔森弃船登岸,成为第一位移民这个国家的中国人。新西兰开国于1840年,那一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土著毛利人与大英帝国签订了《怀当义条约》,这份历史性文件的签署标志着新西兰从此为大英帝国所辖,文件本身也成为新西兰作为二元文化之国的立国基石。随后,大批英国移民纷至沓来,黄鹤廷以华人之身、一己之力,抢摊登陆,也可谓捷足先登了。   然而,大量中国人移民新西兰的历史则推迟了20余年。一切,开始于黄金。1866年初,第一批广东籍华工出现在南岛奥塔哥金矿场,他们为经验丰富的淘金工,一行12人。应当地商会组织特别邀请,他们其实是从塔斯马尼亚海对面的澳大利亚维多利亚金矿区辗转而来。自此,新西兰华人的历史全面揭开。   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华人的历史甚为相似,早期移民新西兰的华人主要源于广东;华工最先远赴加利福尼亚淘金,其后,他们的身影陆续出现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各地金矿场。华人大批到来,引发白人主宰的新世界四国开始制定实施一系列排华法规法案,以控制华人移民。直至20世纪后半叶,四国政府分别顺应其多元文化社会发展趋势及经济需求而渐次调整移民政策,主要表现为摒除种族歧视成分的陋规,吸纳非欧裔专业人士及家庭团聚类移民,四国华人人口才终得以激增。   经过一个半世纪的繁衍生息,今天,新西兰境内的华人人口约17万之多,约占该国总人口的3.7%。虽然总数依然微小,但在种族繁多的新西兰,华人为该国仅次于英裔与土著毛利人的第三大少数民族。虽然新西兰华人通常泛指拥有华人血统的特定族裔,但新西兰华人人口组成复杂,大体包括土生华人,即早期移民的后裔,以及新时期移民。后者大多于1980年代后期抵达,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及港澳台、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等东南亚各国。   新西兰华人的历史除了极少数从事专门研究的学者外几乎不为公众所知,尤其在他们的祖国―中国,即使在他们的发源地―侨乡广东。一个偶然的机缘促成,两位新西兰学者决心合作尝试一件学者通常无暇着手的事情―以精心挑选的艺术照片完整呈现新西兰华人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历史。   身为华裔的我自2005年开始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进行有关新西兰华人的社会史研究。我的博士论文修改成书出版以后,2013年9月,我来到清华大学历史系及华商研究中心继续从事海外华人历史研究,目前是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尽管我在清华大学的研究重点为晚清澳大利亚华人社会,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澳新两国华人历史更多了解,接触资料更翻新,我越发坚信直观且记录细节的影像对研究者有着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我的合作者约翰? 特纳(John Bunty Turner)为新西兰著名摄影史专家,策展人,长期担任新西兰《摄影论坛》杂志主编,在奥克兰大学伊莱姆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执教40年荣休后,他选择在北京定居。于是,一场曲折艰辛的旅途就这样从北京启程。   我们的合作非常默契。2015年初,我们开始讨论策划这个展览的历史内容,并从自己多年研究所累积的记忆当中搜寻可能展示的精品照片,在形成了一个粗略计划以后,我们开始以电话、电子邮件、面见的方式联系新西兰全国各地收藏机构及个人收藏者以获取版权许可用于展览及图录出版。然而,实际的操作过程,其中的难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想象,原因纷繁:或则照片年久遗失,或则品质欠佳不宜摄影专业性展览,或则持有者已亡故,线索终断,而最主要的困难则是,作为独立策展人,我们缺乏资金外援。多次往返于新西兰与北京之间、新西兰国内主要城市间的旅行、协商及购买照片版权使用等一系列活动,都需要金钱以及大量时间的投入,而我们同时还需要兼顾完成手上其他的工作。   尽管如此,我们的项目计划也收获到来自新西兰各方面意想不到的热情支持。新西兰华人历史研究拓荒者,现已八十高龄的伍德明(James Ng) 先生首先慷慨提供资讯。众多早期移民的后裔热心协助,甚至无偿提供照片使用,而早期移民后裔的代表机构华人人头税历史遗产信托基金会(Chinese Poll Tax Heritage Trust )则批准了我的资金申请。在华人国会议员杨健博士的引介下,新西兰文化遗产部长玛姬?柏利 (Maggie Barry) 女士亲自致信我给予鼓励与支持,一直热心于中新两国文化交流的新西兰驻广州总领事丽贝卡?尼德汉姆(Rebacca Needham) 女士、新西兰驻华大使麦康年(John McKinnon ) 先生、大使馆一等秘书玛丽莎?克劳弗德 (Melissa Crawford) 女士一并伸出了援助之手……   经过一年半时间的不懈努力,我们最终在上万余幅照片(包括底片)中精选出120余幅,这些照片来自新西兰国家博物馆(Te Papa) 、国家图书馆、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