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守或摒弃对信托行为要物性的逻辑反思.PDF

固守或摒弃对信托行为要物性的逻辑反思.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固守或摒弃对信托行为要物性的逻辑反思

2016 年1月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Jan.,2016 第44 卷第1期 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Vol.44,No.1 固守或摒弃:对信托行为“要物性”的逻辑反思 ——以理论的历史演进为视角* 熊 敬 (南京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 要:信托行为是将起源于英美的信托嵌入大陆法系民法框架的基础性制度,但学界对这种特殊法律行为的 性质未有足够关注。传统理论认为,信托行为伴随所有权转移行为。从理论历史演进的视觉分析,信托行为的 “要物性”有其特定的历史成因。但从逻辑层面审视,“要物”并非信托行为的性格,其亦不足以从价值层面正当 化。故应摒弃信托行为的“要物”,确认信托行为“债权行为”的单一结构,并以此为逻辑出发点进行规范思考。 关键词:信托行为;要物;逻辑;规范 DOI:10.13568/j.cnki.issn1000-2820.2016.01.010 中图分类号:D922.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20(2016)01-0065-09 终依然认为信托成立重在受托人取得财产权,即 一、问题的提出 便该财产权并非由委托人转移而来[4]。我国学者 作为设定信托的法律行为,信托行为是形成 也普遍认为,信托财产的转移是信托成立的要 信托法律关系的各行为类型的抽象。法律行为是 件①。然而,2006年日本对信托法进行了改革,修 大陆法系民法上的基本概念,基于英美法系无相 改后的《信托法》否定了在学界已经形成共识的信 应法律术语,可以说,信托虽滥觞于英国衡平法的 托行为“要物”性质,未规定信托的成立须财产权 创造,但信托行为却是移植信托法的大陆法系国 [5] 的转移,确定了信托的“诺成契约性质”。在规范 家和地区独有的法律概念。信托移植过程中不可 层面,信托行为是否“要物”决定了信托成立的时 避免会存在冲突,而带有大陆法系民法理论色彩 间节点,决定了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否受信 的信托行为无疑可以在一定程度消解这种冲突, 托法强制性规则的规制,决定了当事人未予排除 并将信托嵌入大陆法系民法框架。但遗憾的是, 的信托法系统规则是否适用,可谓影响重大。从 这种特殊法律行为的性质在我国学界并未得到应 现有的研究成果看,日本信托法这一改变并未给 有的关注。 我国信托行为理论带来实质影响,我国学者依然 传统信托设立理论认为,委托人将信托财产 坚持信托行为“要物”立场。信托发展至今,我国 转移至受托人是信托关系成立的前提,即信托行 在选择信托行为模型时,到底应固守还是摒弃信 为为要物行为。如日本学者能见善久认为,信托 托行为的“要物”?要解决这一困惑,我们应回答 行为(信托契约的场合)除了需要当事人间的合意 以下问题: 以外,还需要财产权的转移[1]。学者道垣内弘人认 1.信托行为的概念由何缘起? 为判断某法律关系是否为“信托”,应考虑是否“存 2.信托行为在理论演进中为何选择了“要物” [2] 模型? 在一定的财产且该财产归属于受托人”。我国台 湾学者谢哲胜认为,设定信托的要件,需已转移指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