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私塾漫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平远私塾漫谈.doc

平远私塾漫谈   私塾,一个曾经是我们先辈们“知书达礼”启蒙起点。岁月流逝,“私塾”早已淡出人们视线,仿佛那是遥远的往事。面对厚重的五千年文明,后辈坐享其成的同时,亦努力追根溯源。正如一株千年古树、一座百年古宅,倒下,还有根、有砖瓦。而客家人曾经的“私塾”,就是传承客家“耕读文化”的根须、一块旧砖。   围龙屋的旧日时光里,祖母点拨童稚的“读书心”,《月光光》童谣里说:“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么老婆”“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于是,父母“送子上学堂”,私塾成为人生第一个课堂。   仁居古城的老学究冯锡煌先生,对“客家人的私塾”颇有研究。他说,客家人是一个迁徙的汉族民系,千里南迁、披荆斩棘,一面创立新家园,一面叮嘱家族子孙不忘中原文化的“根”。地处粤东北的平远,与赣、闽相邻,为客家人聚集地,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许多客家习俗,乡村中广泛存在的“私塾”,就是 “耕读传家”中“读”的第一站。   冯老先生力邀我到仁居古城的“张家试馆”看看。坐落小巷深处两百年小民居,门面简约小屋依旧完好,门额上的“张家试馆”题字,笔酣墨饱、遒劲有力。那算不算“私塾”呢?冯老说,那是科举时代小县城的一处张姓学子“乡试”的住宿与温习之所,往往也请塾师辅导。客家人历来崇尚读书,视上学求知为人生头等大事,宁愿挑担、卖菜、做苦工,也要供子弟读书。特别是科举取士时代,家家都全力以赴,希望子弟能认真攻读,考取功名,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平远地处偏远,族人鼓励学子知书达礼,“一举成名”。清嘉庆二十五年的《平远县志》 作了这样的概括:“平邑夙称‘小邹鲁’,诗书弦诵之声,周乎境内”。邹,孟子故乡;鲁,孔子故乡。“邹鲁”,谓为文化昌盛之地、礼义之邦。修志时,地方官员盛赞本地人文,虽为美溢之词,但平远确有清楚的文脉。唐代,有进士黄僚;明末进士韩元勋“赐一品大夫”;就是近代,平远涌现了一批辛亥革命先锋战士,有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同盟会员姚海珊、姚万喻等。这些杰出的人士,他们的“礼义廉耻”均从私塾启程。   清末,平远全县人口约为6万人,私塾有40所左右。私塾规模较小,一般一塾一师,学生数人至十几人不等,塾师一般由童生担任,经馆塾师则须附学生员、禀膳生(秀才)以上才能担任。根据明朝史书记载,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生方有资格参加院试,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   学习的阶段“蒙馆”至“经馆”, 儿童初入蒙馆,先读《三字经》,继读《百家姓》《千家文》《四书》《五经》,塾师仅点读正文,不加讲解。三、五年后入经馆,仍读《四书》《五经》,塾师“开讲”,且学作对句,分段学作“八股文”,谓之“开笔”。经馆读过三、五年,较聪明的儿童可做几百字的“八股文”,谓之“完篇”,即可应童子试。   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私塾与客家族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办学成为乡村或家族中的重要事项和团结众人的向心力,通过文化的传承,传统“国学”灌输给学子,而客家礼仪、礼节也不断发扬光大。   客家私塾中按办学规模分,有散馆、专馆、义学三类:散馆,即家庭私塾。由生员(秀才)或其他有文化的人在家庭单独设塾,或富贵人家聘请塾师到家设馆:专馆,即家族,客家人一家或几户人家、一村一族或几个村单独或联合聘请塾师设立的一种私塾:义学,又称为“书院”,是私塾中规模较大的学校。书院延请本地宿儒当塾师,免费对本族的穷苦子弟进行初级教育,属义务性质,经费主要来源于地租。   私塾,不能简单与幼儿园、小学或初中相对比。从教育对象上看是“孩子”,从办学资金来看是“民资”,从内容看,则类似今天的“国学”。要理解实属不易,我对于私塾的印象全是零敲碎打的间接获得,甚至有些主观猜测。   先生,是私塾灵魂,主宰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不管他的学生买不买账。在外祖父的星聚楼,我看到了两幅与“私塾”有关的水墨壁画。一幅为学生跪拜先生,颇为严肃;而另一幅却让人开心不已,大腹便便的先生好像布置完学生作业后,自得其乐,学生却在交头接耳,心在书外。外公与大画家林风眠同村同辈,大师故乡的壁画才有这别出心裁的幽默。   冯华德先生的《姚雨平传》,颇为详细地描写了英雄年少时的“私塾”生活:   1889年,八岁的姚雨平就读乔庄的明新蒙馆。该馆原为善堂,塾师是本村族叔姚海珊。清朝末年,平远各乡村,聚族而居的民户凡三五十户,学龄儿童在十人以来者,必有开明士绅,倡设学馆,礼聘教师,以教育儿童。姚海珊亦自幼在乡私塾读书,屡应童子试,未能考取秀才,但其学问渊博,品行高尚,乃设馆授徒。姚雨平入学后,初读《三字经》,接读《百家姓》《千家文》,后读《四书》《五经》。起初,塾师姚海珊只点读正文,不加讲解。姚雨平一面熟读背诵,一面学习写字。十岁时,姚雨平升进原堂的经馆读书。   在古城仁居社南村,有一位叫潘明祯的塾师,从他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