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时期境外媒体对中国运动员形象的建构研究.doc
新时期境外媒体对中国运动员形象的建构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里约奥运会期间美联社、BBC和赫辛顿邮报三家境外媒体对中国运动员傅园慧的相关报道,同时兼与境外媒体以往的传播实践进行对比,发现其以正面立场为该运动员建构了突出的个性形象和社会形象,体现出相关媒体的可喜变化,也源于中国国内社会近年来的社会环境、主流价值观的变迁;同时,相关文本又暗藏着一如既往的报道立场和建构逻辑,堪称变化与陈规交织,进步与局限并存。
[关键词]中国运动员 境外媒体 媒介形象 傅园慧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录取文号[2015]3036)、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部校共建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的资助
前 言
2016年里约奥运会已经落幕,然而里约奥运会中涌现的诸多新闻事件并未随着赛事的结束而被时过境迁。其中,年轻的95后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在社交媒体和大众媒体“爆红”的事件不仅成为本年度国内现象级的传播事件,而且还引发了境外媒体广泛而密切的关注,不仅为中国运动员在境外媒体的媒介形象构建提供了鲜活的实践范例,而且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时效性和代表性俱佳的研究素材。
一、文献综述
(一)媒介形象
长久以来,媒介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是传播学和社会学领域的传统命题之一。媒介形象(Mediated Image)作为这一领域的经典学术概念,其研究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剖析现实 、媒介和认知结果三者之间的关系(王明进,2010)。
该概念的关键词“Mediated”包括两层含义:首先, “形象”是作为“介质”存在的;其次, “形象”是通过“媒介”而存在的(吴予敏,2007)。在媒介社会,媒介形象的作用是双刃的,它既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桥梁、渠道和参照,同时也制造人们对客观现实的隔阂,构成对客观存在的遮蔽。伴随着人们对媒介的依赖度的提高,媒介形象的这种复杂作用还将不断强化和扩散。
在西方,媒介形象的学术研究有着相当丰厚的学术基础。早在19世纪,塔尔德(Jean Gabriel Tarde)洞察到书籍、报纸等媒介对建立舆论联系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加布里埃尔?塔尔德,2005)。20世纪20年代,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其代表作《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了“拟态环境”(Pseudo Environment)的假说,为媒介形象的概念形成奠定了直接的基础(李普曼,2006)。此后,格伯纳(George Gerbner)、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z)、麦奎尔(Denis McQuail)等一大批传播学研究者展开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研究。
20世纪中叶以后,“媒介形象”成为传播学领域的一个学术概念。约瑟夫?特雷纳曼(Joseph Trenaman)和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等学者针对英国大选的研究聚焦于政治人物电视媒介形象的传播效果(Trenaman,J.,Mcquail, D.,1961)。此时期西方涌现了大量批判性的研究。如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J?布尔斯廷(Daniel J. Boorstin,1964)批判现代社会的媒介形象是一种“伪事件” (pseudo-events);媒介形象不具有传统符号形象的内在品质, 而借由广泛传播而徒有其名。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在美国政府宣传模式的考察中发现媒介中的公共意识不是民众的本意而是被制造出来的(Manufactured)(Noam Chomsky,2002)。麦克切斯尼(Robert. W. Macchesney)也揭示了媒介形象背后的政治经济权力(Robert. W. Macchesney,2004)。凯尔纳在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提出的“景观”概念的基础上,开创了“媒介景观” (media spectacles)的概念:它“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 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 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凯尔纳,2004)。
除了政治权力外,也有学者洞察到影响媒介形象构建的另一只手――“市场”。如克罗图和霍伊尼斯指出,“媒介形象有时会通过批判当今社会组织与规范来挑战这种主流的、现存的导向意识形态,但是商业化让媒介很难进行批判。对流行、高发行量以及高收益的追逐往往使批判的态度趋向缓和,让媒介趋向于更加主流的(市场化的)意识形态”(克罗图,霍伊尼斯,2009)。
在批判性的理论研究之余,媒介形象的实践性研究当中也有根据特定的形象主体而展开的个体或群体的形象建构研究。少数族裔、女性等弱势群体的媒介形象,以及在商品社会中娱乐明星、体育明星的形象构建等问题都先后引起了广泛关注。
当前,媒介形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