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虚劳心传-清-何炫.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何氏虚劳心传 清 何炫      虚劳总论   虚劳脉法   虚劳死候   虚劳所宜及养生之法   虚劳所忌饮食诸物      虚劳选方   保阴煎   六味地黄丸   左归丸   左归饮   回生丸   清金散   加味清宁膏   噙化丸   天王补心丹   归脾汤   逍遥散   仲淳验方   乳金丹   坤髓膏   白凤膏(自制)   四圣丸   卫生膏   资生丸   大黄虫丸   獭肝散   长春广嗣丹      治验      虚劳总论   虚劳之症,无外邪相干,皆由内伤脏腑所致。如酒伤肺,湿热熏蒸,则肺阴消烁;色 伤肾,伐真阴;怒气伤肝,郁怒则肝火内炽而灼血,大怒则肝火上冲而吐血。此五者,皆 能劳其精血。《道经》云:涕、唾、精、津、汗、血、液,七般灵物总属阴。阴虚则内热 生而成虚劳之症。大约酒色成劳者多,然有童子亦患此者,则由于先天禀受之不足,而禀 于母气者尤多。其师尼、寡妇、室女,思欲不遂,气血郁结,以致寒热如疟,朝凉暮热, 饮食不思,经期不准,或闭绝不行,成此病者甚多,多由郁火所蒸而致。方书之言虚劳, 皆言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混同立治。是以学人,漫无指归。不知气虚者,面目无 神,语言轻微,四肢无力,脉来微弱;阳虚者,体冷畏寒,手足逆冷,溺清溏泄,脉沉小 迟,可投温补。故谓虚劳之,可服参、 受补者,为可治,气虚阳虚之症也;虚劳之不能 服参 不受补者,为不可治,血虚、阴虚之症也。虽血脱有补气之法,此指卒暴失血,素 非血虚之人。如新产症之类,皆非所论于血因火燥致虚之症。夫火之所以燥者,水虚无以 制之也,故经曰:一水不能胜五火。五火者,五志之火也;一水者,肾中真阴之水,即精 也。人生全盛之数,前后止二十余年耳!故丹溪引日月之盈亏,以为阳常有余,阴常不 足。王节斋亦以为阴虚成病,十之八九,阳虚成病,百无一二。盖以节欲少,纵欲者多 耳!夫人但知纵欲劳精,孰知阴精日损,饮食无味,转劳转虚,脉从内变,色不外华,其 为病也。在肾则为腰脊腿胫酸软,或攸隐而痛,为骨蒸内热盗汗,或至夜发热,为遍身骨 疼,或疼痛如折,为梦遗滑泄,为耳中鸣,足心热。在心则为惊悸怔忡,为掌中干热,为 虚烦无寐,为魇梦不宁,为口苦舌干,为口舌糜烂。在肺则为咳嗽多痰,或干咳少痰,为 胸满气逆,或喘或促,为两颧红若脂,为鼻中气如火,为咳血衄血,甚则吐白沫,一边不 能睡,咽痛喉烂,声嘶音哑。在肝则为寒热如疟,为颈项瘰 ,为胁肋作胀作疼,为两目 或涩或痛,为头晕眼花,为多怒,为吐血。在脾则为饮食少思,恶心呕吐,为胀满腹痛, 食不消化,为肠鸣泄泻,肌肉消瘦。皆五脏虚劳之本症。经云:治病求其本。须审其因何 致损?何脏受伤?如因于色者,则知其伤在肾,纵有他经现症,亦当以补肾为主,而兼治 他经之症。其因于酒者,又当以清肺为先。标本既审,而病之传变,尤宜熟察。如肾传 心,心传肺,五脏相传,必侮而乘之,谓之贼克,大凶之兆。   经云:诸病以次传者死。谓五脏克遍也。   《难经》云:七传者死。诸病始于肾,而脾又传肾,谓六经已尽,一脏不可再伤也。 如肾病不传心而传肺,此间一脏,以子病及母也。如不传心肺而传肝,此间二脏,以母病 及子也。如不传心肺肝而传脾,此间三脏而传于己之所不胜,所谓轻而侮之也。传乘不 明,岂能治病!世医不知阴虚者,多将气血阴阳模糊调治,岂不误哉?试言之,其误有 七:   一、引火归元之误。命门之龙火,谓之真阳。如果衰弱,肾中阴盛,龙火不能安其 位,浮越于上,而为上焦假热,面赤、烦躁、口渴,甚则舌苔。但口虽渴而不欲饮水,苔 虽有而舌必滑软,小便清长,足冷过膝,其右尺必沉小而迟,或浮大无根,此阴盛于下, 逼阳于上之假症。如夏至一阴生,水底冷而天上热也。正宜八味之属,引之归元。如冬至 一阳生,而地中水暖,龙归大海也。至若虚劳症,是因肾水真阴虚热,水不摄火,火因上 炎,而致面赤唇红,口鼻出血,齿痛、齿浮、齿衄,种种上焦虚热之症,虽亦龙火上炎, 与浮阳上泛不同,纵有下部恶寒足冷,此因虚火上升所致,非真阳衰而然,故小便必黄 赤,脉必带数,有内热的症之可据。误用桂附引火归元之法,是抱薪救火,上焦愈热,而 咳嗽燥渴,咽痛喉烂诸症至矣。   二、理中温补之误。如果虚寒腹痛绵绵,痛无增减,喜热手按,热饮食,虚寒泄泻, 水谷不化,而澄澈清冷,必有虚寒之脉症可凭,然后用之有效。今人一见胀满腹痛,食不 消化,肠鸣泄泻等症,便认为虚寒,而投以白术之香燥,又济以干姜之辛热。不知虚劳之 症,患在伤阴,再补其阳,则阳益亢而阴益竭,是促之也。更有见其胀满泄泻,遂引经 文。清

文档评论(0)

810145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6004414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