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人针灸经-宋-佚名.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铜人针灸经佚名   提要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提要   《铜人针灸经》七卷,不着撰人名氏。按晁公武《读书后志》曰:《铜人腧穴针灸图 》三卷,皇朝王惟德撰。仁宗尝诏惟德考次针灸之法,铸铜人为式,分脏腑十二经,旁注 腧穴所会,刻题其名,并为图法及主疗之术,刻版传于世。王应麟《玉海》曰:天圣五年 十月壬辰,医官院上所铸腧穴铜人式二。诏一置医官院,一置大相国寺仁济殿。先是,上 以针砭之法传述不同,命尚药奉御王惟一考明堂气穴经络之会,铸铜人式。又纂集旧问, 订正讹谬,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至是上之,摹印颁行。翰林学士夏竦序所言与 晁氏略同,惟王惟德作惟一,人名小异耳。此本卷数不符,而大致与二家所言合。疑或天 圣之旧本而后人析为七卷欤。周密《齐东野语》曰:尝闻舅氏章叔恭云,昔倅襄州日,尝 获试针铜人全像,以精铜为之,腑脏无一不具。其外腧穴则错金书穴名于旁,凡背面二器 相合,则浑然全身。盖旧都用此以试医者。其法外涂黄蜡,中实以水,俾医工以分折寸, 案穴试针。中穴则针入而水出,稍差则针不可入矣。亦奇巧之器也。后赵南仲归之内府, 叔恭尝写二图,刻梓以传焉。今宋铜人及章氏图皆不传,惟此书存其梗概尔。   卷一   夫《黄帝正经》者,是先圣之遗教,乃后人之令范。是以先明流注、孔穴,靡不指的 其源,若或茍从异说,恐乖正理之言。其十三经脉者,皆有俞、原,手足阴阳之交会,血 气之流通,外营指节,内连脏腑。故经云:“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胷 (按:此处误,依《灵枢逆顺肥瘦》原文,为“从藏走手”),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 (按:此处误,依《灵枢逆顺肥瘦》原文,应为“从头走足”),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胷 (按:依《灵枢逆顺肥瘦》原文为“腹”)”,是谓日夜循环、阴阳会合。   又曰“春夏刺浅,秋冬刺深”,缘春夏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阳 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   是以“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也。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 肾肝之部,得气,乃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乃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 气,而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者也。(按:此段为《难经七 十难》原文,而与通行本有异,文句略有不通。《难经》原文为:“春夏各致一阴,秋冬 各致一阳者,何谓也?”)   凡孔穴流注,所出为井,所流(按:通作“溜”,下同。)为营(按:应为“荥”) ,所注为俞,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此针之大法也。春刺井,夏刺营,仲夏刺 俞,秋(按:据《难经七十四难》,当缺“刺经”两字。),冬刺合也。   营(按:应为“肺”)出少商为井,手太阴脉也,流于鱼际为营(按:误,应为 “荥”,下同。),注于太泉为俞,过于列缺为原,行于经渠为经,入于尺泽为合。心出 中冲为井,手少阴脉也,流于劳宫为营,注于大陵为俞,过于内关为原,行于间使为经, 入于曲泽为合。心包络脉手厥阴之脉也,出于少冲为井,流于少府为营,注于神门为俞, 过于通理为原,行于灵道为经,入于少海为合。大肠出于商阳为井,手阳明脉也,流于二 间为营,注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为原,行于阳溪为经,入于曲池为合。三焦出于闗冲为 井,手少阳脉也,流于液门为营,注于中渚为俞,过于阳池为原,行于支渠为经,入于天 井为合。小肠出于少泽为井,手太阳脉也,流于前谷为营,注于后溪为俞,过于腕谷为 原,行于阳谷为经,入于少海为合。手三阴三阳流注者。   胃出于厉兑为井,足阳明脉也,流于内庭为营,注于陷谷为俞,过于冲阳为原,行于 解溪为经,入于三里为合。胆出于窍阴为井,足少阳脉也,流于侠溪为营,注于临泣为 俞,过于丘墟为原,行于阳辅为经,入于阳陵泉为合。膀胱出于至阴为井,足大阳脉也, 流于通谷为营,注于束骨为俞,过于京骨为原,行于昆仑为经,入于委中为合。脾出于隐 白为井,足大阴脉也,流于大都为营,注于太白为俞,过于公孙为原,行于商丘为经,入 于阴陵泉为合。肝出大敦为井,足厥阴脉也,流于行间为营,注于太冲为俞,过于中封为 原,行于中都为经,入于曲泉为合。肾出涌泉为井,足少阴脉也,流于然谷为营,注于太 溪为俞,过于水泉为原,行于复溜为经,入于阴谷为合。足三阴三阳所流注者。   又云:“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气,调气之方者,必在阴阳。”然:所谓“迎随” 者,知荣卫之流行,经络之往来也,随其顺逆而取之,故曰“迎随”。“调气之方,必在 阴阳”者,知其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也。(按:此段 为《难经七十二难》,原文为“知其内外表里”)   夫用针刺,刺者须明其孔穴,补虚泻实,送坚付软,以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810145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6004414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