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天山之麓
黄汲清 著
新疆人民出版社
天山之麓的观察与思考 (代序)
天山之麓的观察与思考 (代序)
杨 镰
中国西部,是说不尽的宏大题目;开发西部,则是横
贯古今的思想接力。关于中国西部,读者如果已经读到
过许多探险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僧侣、地理学家、流
放犯……从人文角度所做的记述;那么,黄汲清的长篇探
险考察纪实《天山之麓》便是一个为中国地质科学奉献终
生的科学家对现代新疆的观察与思考。
一
我认识黄汲清先生,是在 世纪 年代末。
通过几次电话后,我到离木樨地不远的闹中取静的
住宅拜访了黄汲清先生。这第一次面谈,印象深刻。由
于他说话底气非常足,在想像中我总以为他身材高大魁
梧,应该如同杨钟健或吴有训,但事实上他个子并不高。
然而他的坦诚,他对新疆的炽热情感,他对一个初识晚辈
的毫无保留,马上就吸引了我。不知为什么,从见第一面
探险与发现丛书·天山之麓
起,我总觉得他有诗人的气质。我们谈到了新疆,特别是
世纪对新疆的考察与研究。我知道,他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见到过瑞典地理学家、探险家斯文·赫定。
年,应邀赴英国参加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大会的黄汲清,
在会后赴斯德哥尔摩拜访了晚年孤独寂寞的斯文·赫定。
此后,黄汲清将自己主持编绘的中国地质地图送给了赫
定。而赫定生前寄往中国大陆的最后一封信,就是
年 月 日写给黄汲清的。他谈到赫定,就如同谈一
个还在世的友人。他说,赫定有“中国情结”,一生从未做
过伤害中国人情感的事,“这个人是不错的”;而瑞典与中
国没有任何历史纠葛,没有任何遗留问题,是第一批承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中瑞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
是中国迄今为止成果最多的一次国际科学合作。
那时,我们正准备编译赫定的《亚洲腹地探险八年》。
听到这个消息,黄汲清先生说,赫定著作等身,他第一次
见到赫定是在六十多年前。是 年 月 日,黄先生
记忆犹新。作为北京大学地质系的学生,当时他正要前
往包头完成毕业实习。他的业师李四光教授亲自带队。
在西直门火车站候车时,意外获悉同车前往包头的还有
斯文·赫定与徐炳昶教授,他们是到包头的前进营地,准
备率领西北科学考察团踏上“西部大探险”之路。就因为
同乘一个车次前往包头,选择地质科学为自己奉献终生
事业的青年学子,与已经誉满全球的北欧探险家相识了。
黄先生告诉我,他当时非常羡慕考察团中的北大同学,真
想与考察团一同踏上前往新疆之路。
年夏天,我陪瑞典民族博物馆的沃尔奎斯特先
天山之麓的观察与思考 (代序)
生、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罗森教授到地质科学院拜访了黄
先生。 年初冬,我与黄先生做了一次长谈。这次主
要是听黄先生回忆自己的学术生涯。老实说,我虽然对
黄先生十分崇敬,但毕竟隔行如隔山,在此之前对黄先
生的经历与成就了解并不多。黄先生听我说起 世纪
六七十年代曾在新疆天山北麓的军马场放牧军马,就告
诉我: 世纪 年代,他在新疆天山南北做过地质调
查,在拜城克孜尔千佛洞还曾与临摹壁画的张大千结识,
并出版过一本纪实文学《天山之麓》。书是抗日时期在重
庆出版的,印数不多,流传不广,印装都非常粗糙,现在连
他自己也没有了。如果在社会科学院和其他图书馆找一
找,也许还能见到。
我对黄先生写的游记非常感兴趣,但这本《天山之
麓》却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