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神奇的甲骨卜辞.doc
神奇的甲骨卜辞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说到河南安阳,就不得不提到甲骨文。安阳七朝古都,以殷商为盛;殷商数千年之远,以甲骨为凭。甲骨文的发现,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甲骨卜辞系殷商国家档案
殷墟博物馆,位于河南安阳西郊小屯村,因其坐落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而命名。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
殷墟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家较专业、系统展示商代文物的博物馆,有青铜、甲骨文等五个展厅。从平面上看,殷墟博物馆酷似甲骨文的“洹”字,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河水在孕育商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穿过朱红大门,走进殷墟博物馆,那些奇异的图腾会向你讲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精致的铜卣(中国古代盛酒器)则会还原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景况。一片片玉器、一尊尊铜鼎,穿越数千年,令人惊叹。
《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殷商时期,统治者信仰鬼神,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都要用甲骨占卜,预知凶吉,决定行止,并将所问之事契刻于甲骨。这里用到的甲骨,多为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占卜前,殷人把甲骨锯削整齐,在其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注:甲骨学者称之为“钻凿”)。占卜时,先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接着炙烤甲骨,根据出现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和隐显,判断吉凶成败。占卜后,还要将占卜内容、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便是卜辞。
为事占卜,商朝设置有专门的机构和卜官。刻有卜辞的甲骨,作为国家档案保存,堆放于窖穴。这些甲骨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商代历史的真实记录。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昔日繁华的商都破败,沦为废墟。随着殷商灭亡,甲骨文也深埋于地下,后世只知殷商,不知甲骨。自此,繁盛一时的殷商沦为“失落的王朝”。甲骨文开始长达三千余年的沉寂。
从中药“龙骨”中发现瑰宝
19世纪中叶,安阳小屯村偶有农民耕地翻到骨头,随意堆在地头。传闻有一个叫李成的剃头匠,害上一身脓疮,没钱求医购药,就把路边的甲骨碾成粉,敷于脓疮,竟有奇效。自此,人们开始收集甲骨,当做中药“龙骨”,低价卖给药铺。在随后的四五十年间,无数珍贵的甲骨被人们稀里糊涂地磨碎、吞食。
1 8 9 9年,著名金石学家、大清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感染疟疾,在入药的“龙骨”上发现细小整齐的字符,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对金石造诣颇深的王懿荣顿时为之一振,斥重金收购甲骨上千片,从中辨识出“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朝几位王的名字。
经过鉴定,王懿荣确认这些字符来自商代,也就是古籍记载的“殷人典册”。这一判断被后人研究证实。王懿荣成为甲骨文的发现者,他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前推了一千年,而1899年也被学术界定为“甲骨文发现年”。
历经数千年,甲骨文终于重见天日,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珍宝。不少达官贵人竞相收购,甲骨身价倍增,甚至每字“酬以价银二两五钱”,掀起民间甲骨挖掘的狂潮。有的人为逐厚利,干脆在地里搭窝埋灶,抢挖甲骨。
由于民间大量盗掘,与甲骨伴出的许多文物遗失或损坏,并有不少甲骨流失海外。据统计,到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已有数万片甲骨流散到各地,其损失可谓不可估量。
抢救发掘6吨“惊世国宝”
对留存数千年、充满神秘的甲骨文,人们心有敬畏,而民间一度传闻甲骨文携带诅咒,研究者必遭祸患。
在发现甲骨文的第二年,八国联军侵华,王懿荣投井殉国;王懿荣的好友、清末小说家刘鹗研究出版第一本甲骨著录《铁云藏龟》,被流放新疆,凄惨离世;学者王国维出版甲骨著录、考释文字,将甲骨文研究推向高峰,却在壮年投湖自尽。结合历史,不难发现,这些“祸患”无关怪力乱神,实是家国不幸。
人们探索甲骨文的脚步并未因民间传闻而停滞。1928年秋,中央研究院在安阳殷墟开始大规模发掘甲骨,先后15次发掘,共出土甲骨28574片,同时发现殷王陵、宫殿宗庙遗址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批精美铜器、玉器、白陶等珍贵文物。
在这段考古发掘中,最令人瞩目的成果之一是YH127。1936年6月12日,在殷墟第十三次发掘即将结束前,考古人员在编号YH127的甲骨窖穴中,惊喜地发现了大量刻卜甲。
由于坑中甲骨数量极大,如果一层层地清理发掘,不仅时间上不允许,质量上也无法保证。因此,研究者们大胆尝试,将整个甲骨堆装入大木箱,运到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由野外发掘转入室内发掘。
经过整整一个月艰辛发掘,这个重达6吨的“惊世国宝”运抵南京。3个月后,室内发掘工作结束,共发现刻辞甲骨170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