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南野先生文集摘-明-欧阳德.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欧阳南野先生文集         卷一 书(嘉靖已丑至甲午 内集一)   答章介庵   人之心,各有所明,各有所弊。古之圣贤亦必亲师取友,好问好察,然后能去其所 弊,以适于道。助我之憾、启予之喜,孔子犹有望于其徒,而离索之久,子夏不自知其 过,况吾辈乎。仆自问学以来,诚赖朋友讲习切磋,而后此心之是非、义利、公私、邪正 取舍渐明,而克治渐密。故尝自念,人不可一日而不求友。   答陈盘溪   后世之学,正坐信此不及,乃自生枝节,自作艰难,以成其意见,不思吾身动静语 默、行止久速、视听食息、知识思虑,莫非良知之所为,而一毫之人力无所与焉。 人惟不能循其良知而作好作恶,用智自私,是以动静语默之间,皆失其则。故君子 之学,循其良知而不自私用智以凿其天命耳矣。静而循其良知也,谓之致中,中非静也; 动而循其良知也,谓之致和,和非动也。盖良知妙用有常,而本体不息。不息故常动,有 常故常静。常静常动,故动而无动,静而无静。故凡动而无静、静而无动者,物也。良 知,心之神明,妙万物者也,体用一原、动静无端者也。知此则知致知之功矣。循 良知而无所亏欠之谓致,致非有所推广增益也。循良知而无所损害之谓养,养非无所充满 流动也。动而不动于欲,则得其本体之静,非外动而别有静也。   二   古人之学,只在善利之间。后来学者,不知分善利于其心,而计较揣量于形迹文为之 粗,纷纷扰扰,泛而无归。故宋儒主静之论,使人反求而得其本心。今既知得良知,更不 须论动静矣。夫知者,心之神明、知是知非而不可欺者也。致知也,故无感自虑, 有感自直,所谓有为为应迹、明觉为自然也。是之谓静。若有意于静,其流将有是内非 外、喜静厌扰、如横渠所谓累于外物者矣。   夫人者,天地之心。故万物皆我。天地一身,故格物所以致我之知,亲民所以明我之 德,合内外动静之道也。   三   道之不明,正惟学不知心之良知,而伥伥然求之于外;既闻良知之说矣,又或混于见 闻知识之真妄错杂者,误认以为良知,而疑其有所未尽。不知吾心不学而能、不虑而知之 本体,非见闻知识之可混,而见闻知识莫非妙用,非有真妄之可言,而真妄是非轻重厚薄 莫不有自然之知也。故近世学者闻而不信、信而不尽,其蔽盖在于此。   答刘道夫   所以为圣者,在乎良知之能致,而不系乎气质之所重。故学者之希圣,亦惟在乎不欺 吾之良知,而不必希高慕远,谓必如何而后为良知也。   答傅石山   心之良知之谓道心,杂以私意之谓人心。知也者,致其良知于人心道心之间而不欺 也;行也者,致知之功真实恳到,恒久而不已也。苟不实致其知,则亦不足谓之 知。此圣人致知之学最为紧切、所以异于后儒者也。并进交修犹有二也,二 则不能无先后也。若无物不实致其知,无时不实致其知,则一而已矣。孰为知焉?孰为行 焉?而何先后之可言哉?君子无时无物不致其知,语默如是,动静如是,学问思辨 无不如是,故无时非行,无物非行,而无时无物非知矣。若谓既无私意、既无客 气,而犹未能中道,窃以为 无是理也。   答周陆田   君子之学,循其良知。故虽疲形饿体而非劳也,精思熟虑而非烦也,问察辨说而非聒 也,清净虑澹而非寂也,何往而不心逸?何往而不日休?故学贵循其良知而动静两忘,然 后为得。于动中求静,而未能动静两忘;求良知于动静之间,而未能循良知之动静 也。夫功夫本体非有二也。良知常动常静,必何动中求静;良知常思常逸,何必别 求心逸?故循其良知,之谓大公顺应,之谓居敬行简,聪明睿智,皆由此出。殊途百虑, 莫非一致,尝何疏漏隳窳之足患哉!   答罗整庵先生寄困知记   知觉与良知名同而实异。凡知视知听知言知动,皆知觉也,而未必其皆善。良 知者,知恻隐,知羞恶,知恭敬,知是非,所谓本然之善也。本然之善,以知为体,不能 离知而别有体。盖天性之真,明觉自然,随感而通,自有条理者也,是以谓之良知,亦谓 之天理。天理者,良知之条理,良知者,天理之灵明,知觉不足以言之也。致知云者,非 增广其见闻觉识之谓也,循其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知而扩充之,以极其至,不使其蔽昧亏 欠、有一念之不实者。物无方体,知无方体,格致之功亦无方体。物无穷尽,知无 穷尽,格致之功亦无穷尽。日积月累,日就月将,而自有弗能已者。、故格物者,圣门笃 实真切用力之地,没身而已者也。彼佛氏以事为障,以理为障,既不知所谓格物,而其径 超顿悟,又焉有积累就将之实哉?良知至易至简,而其用至博。若孝亲敬长、仁民 爱物之类,千变万化,不可胜穷,而其实,一良知而已。故简易者未尝不繁,而繁即所以 为简,非有二也。离本然之善,则别无可学可问之事;舍学问之繁,则别无至易至 简之功也。读书亦问辨之一端。书也者,纪

文档评论(0)

810145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6004414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