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对称相转移催化α氨基酸合成
Seminar II 博士生:王永灿 导 师:梁鑫淼 专 业:有机化学 不对称相转移催化α-氨基酸合成 介绍 光学活性的α-氨基酸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和独一无二的生理作用。它是抗生素等药物、农业化学药品及食物配合剂的重要前体,作为手性辅助试剂,广泛用于不对称合成中。 自然界中大约20 种α-氨基酸可以通过水解天然蛋白得到。 除了非手性的甘氨酸外, 它们的立体构型均为L -型;已发现的非蛋白氨基酸有近1000种,其中大部分为α-氨基酸,这些氨基酸以及其它功能性的非天然氨基酸的不对称合成是近30 年来不对称合成领域中的热点之一。 介绍 不对称合成α-氨基酸的一般方法 α,β-去氢氨基酸衍生物的氢化反应 氰加成亚胺反应(Strecker 反应) 甘氨酸类似物的亲电反应 手性氨基酸类似物的衍生化反应 手性氨基酸的深加工 非手性相转移催化的氨基酸合成 叠氮离子或三氟乙酰胺与α-溴代酯的反应 α-氨基酸的衍生化(制备酯、酰胺等) 甘氨酸衍生物的烷基化 甘氨酸衍生物的烷基化 甘氨酸衍生物的不对称烷基化 甘氨酸衍生物的不对称烷基化 蒽甲基辛可宁碱衍生物季铵盐 蒽甲基辛可宁碱衍生物季铵盐 多齿季铵盐的立体协同作用 多齿季铵盐的立体协同作用 电子效应对手性控制的影响 钯催化的不对称相转移烷基化 氮杂螺环型季铵盐 氮杂螺环型季铵盐 α-甲基萘胺衍生物季铵盐 胍类季铵盐 双中心季铵盐 丙氨酸衍生物的不对称烷基化 丙氨酸衍生物的不对称烷基化 丙氨酸衍生物的不对称烷基化 甘氨酸衍生物的α,α-双烷基化 肽的不对称烷基化 肽的不对称烷基化 甘氨酸衍生物不对称Michael加成 甘氨酸衍生物不对称Michael加成 甘氨酸衍生物的不对称Aldol反应 甘氨酸衍生物的不对称Aldol反应 一些应用实例 一些应用实例 问题与展望 不对称相转移催化合成α-氨基酸目前依然是一个新发展的领域。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催化剂用量过大和催化剂不易回收。 解决的方法包括通过设计新型相转移催化剂和改进实验技术或方法以降低催化剂用量以及建立催化剂的回收技术。 基于相转移催化在基础和应用化学中的重要性,无毒、无害的手性季铵盐催化剂将在未来的绿色化学领域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 * 1) O’Donnell, M. J.; Boniece, J. M.; Earp, S. E. Tetrahedron Lett. 1978, 19, 2641. 2) Pirrung, M. C.; Krishnamurthy, N. J. Org. Chem. 1993, 58, 957. 3) Leduc, R.; Bernier, M.; Escher, E. Helv. Chem. Acta 1983, 66, 960. 第一例实用的不对称相转移催化氨基酸合成: 1) O’Donnell, M. J.; Bennett, W. D.; Wu, S. J. Am. Chem. Soc. 1989, 111, 2353. 2) O’Donnell, M. J.; Wu, S.; Huffman, J.C. Tetrahedron 1994, 40, 1385. 辛可宁碱和金鸡纳碱 1) Lygo, B.; Wainwright, P. G. Tetrahedron Lett. 1997, 38, 8595. 2) Lygo, B.; Crosby, J.; Lowdon, T. R.; et al. Tetrahedron 2001, 57, 2403. Corey, E. J.; Xu, F.; Noe, M. C. J. Am. Chem. Soc. 1997, 119, 12414. Jew, S-s.; Jeong, B-S.; Yoo, M-S.; et al. Chem. Comm. 2001, 1244. 1) Park, H-g.; Jeong, B-S.; Yoo, M-S.;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02, 41, 3036. 2) Park, H-g.; Jeong, B-S.; Yoo, M-S.; et al. Tetrahedron Lett. 2001, 42, 4645. 3) Chinchilla, R.; Mazon, P.; Najera, C. Tetrahedron: Asymm. 2002, 13, 927. Jew, S-s.; Yoo, M-S.; Jeong, B-S.; et al. Org. Lett. 2002, 24, 4245. Nakoji, M.; Kanayama, T.; Okino, T.; 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