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库河流水质改善对策及实践.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入库河流水质改善对策与实践 彭文启,周怀东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 摘要:水库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库水资源的利用,也严重制约水库功能的正常发挥。为保持水库水质免受高污染河流的污染,在河流入库之前采用相应的对策是必要的。通过河流入库前处理,可以有效地限制和减少污染物质进入水库。本文论述了各种改善入库河流水质的措施,并以官厅水库为例,结合水库水文、水环境特征,布置合适的水质改善工程进行入库河流水质改善以减少入库污染物总量。 关键词:水质改善,氧化塘系统,土地处理系统,前置库 1、入库河流水质改善技术措施概述 水库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库水资源的利用,也严重制约水库功能的正常发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大部分水库相继出现富营养化问题,降低了水库饮用水价值,也影响水库供水、旅游、灌溉等功能。造成水库水体水质功能破坏有三方面的原因:1)我国大部分水库修建于20世纪的50~60年代,运行了50多年,已经进入老化阶段,水库淤积严重,大多需要进行环境清淤;2)水库上游来水量急剧减少,水库储水更新周期加长,水库经常在低水位下运行,水库环境容量大大降低;3)由于水库上游工农业不断发展,而相应的污染治理措施没有同步配套,入库河流水质较差,严重影响水库水质。 为保持水库水质免受高污染河流的污染,在河流入库之前采用相应的对策是必要的。通过河流入库前处理,可以有效地限制和减少污染物质进入水库。入库河流前处理技术包括:渗流沟技术,前置库和沉沙池工程技术,土地处理技术,氧化塘技术、高效率生物过滤器、砾石间接触氧化等。这些技术或单独应用,或结合在一起,在国内外水库水质改善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1.1、渗流沟技术 渗流沟技术Grau(1977)[1]在水流流量较小(100l/s)且波动不大的情况下,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其原理是借助渗透使污染水体通过下层土壤,以去除污染物质。 1.2、前置库 在水库内设置前置库,促进生物反应和土壤渗透等的自然净化能力,能有效地减少污染物质(王敦春等[2],1996)。在前置库中,其食物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水生植物、湖底生物和水鸟等。在前置库中的净化作用,不仅包括物理的(沉淀、吸收),而且包括生化和生态的作用,其工作效率较高。日本Biwa湖在一条入湖河流在进入湖泊之前先流进小湖泊,河水中1/3的污染物质被去掉。 1.3、氧化塘 氧化塘又称稳定塘。人类应用氧化塘来处理污水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3],它可以处理多种类型的污水,并且可以在互不相同的气候条件下(从热带到寒带)工作。根据氧化塘系统的生物反应类型,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4]:兼性塘(好氧+厌氧)、曝气塘、好氧塘、厌氧塘。日本Terauchi水库在治理水库富营养化时将河水引入所示的浅塘中,塘中种植水生植物,将营养物质去除,从而使入库水质改善。 氧化塘是利用自然水生生态系统来处理污染水质的湖塘处理方法。在氧化塘中同时进行着有机物的好氧分解、厌氧消化和光合作用三种净化功能。前两种功能由好氧细菌和厌氧细菌完成,后一种功能由水生浮游植物——藻类、水生植物和光合微生物来进行。其特征参数见表1。 表1 氧化塘特征参数 塘类型 代表性负荷参数 kgBOD5/(ha.d) 代表性水力停留时间(d) 代表性尺寸 深度m 面积(ha) 兼性塘 22-67 25-180 1.2-2.5 4-60 好氧塘 85-170 10-40 0.3-0.45 厌氧塘 160-800 20-50 2.5-5 1.4、土地处理系统[5] 土地处理技术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工程学方法而形成的生态工程处理技术。地处理技术从控制水污染要求出发,以土地为处理构筑物,利用土壤—植物系统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吸附、过滤与净化作用和自我调控功能,达到一定的处理目标。土地处理系统可分为快速渗滤(RI)、慢速渗滤(SR)、地表漫流(OF)、湿地处理和下渗滤系统等5种类型。在我国北方地区应用土地处理系统的技术关键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运行及其效果。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如:冰下快速渗滤、土地处理复合系统(快渗+慢渗、快渗+慢渗+漫流、湿地+稳定塘等)。 表2、土地处理系统的工艺条件和工程参数 处理类型 水力负荷 (m/a) 土壤渗透系数(m/d) 土层厚度 (m) 地下水位 (m) 地面坡度 (%) 慢速渗滤 0.6-6 0.036-0.36 0.6 0.6-3 ≤30 快速渗滤 6-150 0.36-0.6 1.5 1.0 15 人工土快滤[6] 200~300 4~5 0.6 不限 3 地表漫流 3-21 ≤0.12 0.3 不限 15 湿地系统 3-20 ≤0.12 0.3 不限 2 地下渗滤 0.4-3 0.36-1.2 0.6 1.0 15 1.5、高效率

文档评论(0)

006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