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形象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洪应明《菜根谭》 名句填空: 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 2、 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 3、 ____ , 羽化而登仙 。 4、________,感吾生之行休。 5、无可奈何花落去, ____。 6、仰之弥高 , ____,瞻之在前 ,__ 。 7、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_____。 8、人杰地灵,________ 9、雷霆乍惊,宫车过也,____,____。 10、若夫乘天地之正,___ , ___。 11、夜深忽梦少年事 , _____。 1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__ , _。 答题步骤: (1)描绘诗歌中所展示的图景画面。抓住主要的景物,用描写的方式再现画面。描绘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想象合理,三要语言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冷、清新明丽等)概括。 (3)分析作者借助景色所抒发的情感。表述时切忌空洞,要具体阐述。答出“为什么”或“是如何表现的”。比如感伤一定要点明为何感伤 注意问题: 1)描绘诗中图景、形象,不能翻译诗句,要用自己语言再现。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适当创新。 2)概括意境气氛和形象的特点用语要全面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体,要突出题干中的“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4) 分析纯写景诗时,就诗论诗,不必牵强附会地向作者境遇和时代背景上靠。 请你打分 1.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雨后花百般艳丽 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月下的乔木 2.第一句描写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写出了虽经过雨的打击却仍然开放的坚强品性,而后句则写出了一幅孤寂的景象写出了乔木的坚贞不屈的品性 请你打分 1.“莓苔见履痕”“闭门闲”“溪花与禅意”写出了隐居地的寂静、安谧闲静 2.很少有人来,苔藓都已长出来,上面有着行人的脚印 十分隐蔽,春草已漫过了大门 附近有山有水 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注意的问题 1、要点要全面,打开思维,多方向答题。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评分细则:①是全诗的线索(联结作用,线索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如“线索作用”说成“贯穿作用”也对,说“围绕孤舟……”也对。概括出作用1分,有具体分析(如说有“联结作用”,应写出把什么与什么联结起来)1分。②只要答出“漂泊、思乡、孤寂”中的两点,即可给3分。只答出一个要点,给1分。各要点意思对即可。 实际操作:①只要答出贯穿、统领、线索、连接方面意思,不分析也得2分。写承上启下,前后呼应得1分。将诗翻译一遍甚至只提几个意象就得1分。所以这个题很多学生将自己所了解的术语概念都摆上结果得分很高。本题考查意象作用,作用类题目自然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入手分析。若不确定的作用尽量写上,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术语要规范 (1)开头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请您评判:营造了思念家乡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请您评判:结构上的作用: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照应全诗、照应后文、为前文作铺垫…… 分析:(1)“氛围”与“思想感情”概念术语不分。 (2)结构内容作用不分,乱用术语。 平日的诗歌教学要有术语意识,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定术语,规范使用术语。 3、审题要细,概念要清。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请您评判:描写了雨、叶景色。 题干问“怎么样”而非“什么”景色 请您评判:描写了雨萧萧下着,落叶飘零,孤雁急飞,客舟飘摇的景色。 题干问“开头两句”而非“两联”,显示出审题不细或者概念不清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平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审题的好习惯,且要给学生请清必要的常识概念。 1.认真审题,理解概念。 2.要会用通用的术语。 3.关键词要准。如“江乡叶正飘”,此句写眼前实景,而很多学生理解为虚写家乡的落叶,但只要写出叶飘落就得分。 4.全面多角度作答。 5.要明确答题格式:词语好处、诗句妙处、手法分析、意象作用等问号的答题要点,用总分结构答题,有“析”字眼的题一定要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