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曾国藩教子书》书法教育思想的启示
文彦南1刘辉2文一瑀3
(1,2宁乡县黄材镇中心小学 ,湖南宁乡410627;3 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 ,湖南衡阳421008)
摘要:论述了《曾国藩教子书》书法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主要内容、教育方法,讨论了其在农村小学书写与育人研究中的启示。
关键词:曾国藩教子书;书法教育思想;启示
钟叔河整理校点《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凡作一事,无论大小难易,皆宜有始有终。作字时先求圆匀,次求敏捷。若一日能作楷书一万,少或七八千,愈多愈熟,则手腕毫不费力。将来以之为学则手抄群书,以之从政则案无留牍,无穷受用皆从写字之匀而且捷生出……”(第四书)。
1.2对湖湘文化、儒家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的兼收并蓄是其内在基础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凡作字,墨色要光润。此先大夫竹亭公常以教余与诸叔父者,儿谨记之,无忘祖训……”(第十七书),“我先大夫竹亭公,少学赵书,秀骨天成。我兄弟五人,于字皆下苦功,沅叔天分尤高。尔若能光大先业,甚望甚望!这封信末尾的几句话寄托了曾国藩希望儿子光大其家族几代人善于书法的传统。曾国藩的所重在于家统庚继,并不是希望成此一技之长,更不愿意他的儿子为一艺所役。欧虞颜柳四大家是诗家之李杜韩苏天地之日星江河在家庭书法教育中,是以儒家“道艺观”为主导的,重视书法的实用功能,认为将书法作为一项立身的“技艺”是不可取的。他不过是把书法作为修身、齐家的途径,作为治国平天下修炼和准备。因此,在家庭书法教育中常常寄寓着人格修养,品操修持的目的,通过日常化的“口传手授”,自然而然地实施着们的教育目标。接尔禀并《书谱叙》,以示李少荃、次青、许仙屏诸公,皆极赞美。云尔钩联顿挫,纯用孙过庭草法,而间架纯用赵法,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动合自然等语。余听之亦欣慰也。……作字天分甚高……写字尔之所长,即宜拓而充之。”(第二十七书)曾国藩认为古人绝好文字“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第七十四书)
2.2.2指导学书门径
2.2.2.1指导“看、读、写、作并举。看多用猛火煮;读则如鸡伏卵。 写指练字书法,作指作文吟诗。……切不可间断一日,既要求好,又要求快……尔须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书一万,则几矣”(第二书)。
2.2.2.2指导执笔、中锋、换笔、用笔、结体之法。
“……尔所临隶书《孔碑》,笔太拘束,不甚松活,想系执笔太近毫之故,以后须执于管顶。余以执笔太低,终身吃亏,故教尔趁早改之。 “写字之中锋者,用笔尖着纸,古人谓之“蹲锋”,如狮蹲虎蹲犬蹲之象。偏锋者,用笔毫之腹着纸,不倒于左,则倒于右;当倒未倒之际,一提笔则成蹲锋。是用偏锋者,亦有中锋时也”(第八书) “……尔问作字换笔之法,凡转折之处,必须换笔,不待言矣。至并无转折形迹,亦须换笔者:如以一横言之,须有三换笔(初入手,所谓直来横受也;中折而下行,所谓波也;末向上挑,所谓磔也);以一直言之,须有两换笔(首横入,所谓横来直受也;上向左行,至中腹换而右行,所谓努也);捺与横相似,特末笔磔处更显耳(直入;波;磔);撇与直相似,特末笔更撇向外耳(横入;停;掠)。凡用笔,须略带欹斜之势:如本斜向左,一换笔则向右矣;本斜向右,一换笔则向左矣。举一反三,尔自悟取可也”(第十七书) “无论古今何等书家,其落笔结体,亦以珠圆玉润四字为主”(第二十二书)“大抵写字只有用笔、结体两端。学用笔,须多看古人墨迹;学结体,须用油纸摹古帖。此二者,皆决不可易之理。小儿写影本,肯用心者,不过数月,必与其摹本字相肖。吾自三十时,已解古人用笔之意,只为欠却间架功夫,便尔作字不成体段。生平欲将柳诚悬、赵子昂两家合为一炉,亦为间架欠功夫,有志莫遂。尔以后当从间架用一番苦功,每日用油纸摹帖,或百字或二百字,不过数月,间架与古人逼肖而不自觉,能合柳赵为一,此吾之素愿也。不能,则随尔自择一家,但不可见异思迁耳。不特写字宜摹仿古人间架,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