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湾大坝特殊坝基地质条件下的固结灌浆和工艺探讨
1.概述
1.1. 电站概况
小湾水电站位于云南省西部南涧县与凤庆县交界的澜沧江中游河段,在干流河段与支流黑惠江交汇处下游1.5km处,系澜沧江中下游河段规划八个梯级中的第二级。
小湾水电站工程属大(1)型一等工程,永久性主要水工建筑物为一级建筑物。工程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养殖和旅游等综合利用效益,水库具有不完全多年调节能力,系澜沧江中下游河段的“龙头水库”。该工程由混凝土双曲拱坝(坝高29m)、坝后水垫塘及二道坝、左岸泄洪洞及右岸地下引水发电系统组成。水库库容为149.14×108m3,电站装机容量4200MW(6×700MW)。段岩层为时代不明的中深变质岩系(M)及第四系。基岩岩性主要为黑云花岗片麻岩和角闪斜长片麻岩,两种岩层均夹薄层透镜状片岩。黑云花岗片麻岩,其中夹一层厚约160m~200m的角闪斜长片麻岩及多层片岩。该层岩体中有高岭石化等蚀变现象,蚀变带层厚420m~740m,主要分布在坝后抗力岩体部位的③、④号山梁及其下游地段。角闪斜长片麻岩夹片岩,该层厚约100m120m,主要分布在坝基和邻近坝基的坝后抗力岩体部位。片岩夹层平均间距约20m,平均厚度约0.20m。分布在坝基第四系(Q)分布较广,分布在河床及河漫滩部位冲积层(Qal)分选和成层性较差,具强透水性厚度一般为16m~31m分布在冲沟部位及平缓的山坡上坡积层(Qdl)结构较松散厚度一般为2m~5m,局部(冲沟附近)厚5m~10m。分布在冲沟地段及两岸陡坡下的山坳地带崩积层(Qcol)块石以骨架形式存在,缝隙间一般充填砾质或碎石质粉土。段岩层产状为N75((85(WNE(75((90(。破裂结构面较发育,坝基建基面无I级断层分布,主要地质缺陷有:Ⅲ级断层F11、Ⅳ级结构面、微风化卸荷岩体和裂面高岭土化岩体、蚀变岩体(E4+5、E1、E9等蚀变岩带)。
Ⅲ级断层F11,在高程1245m1207m之间,向东延伸逐渐远离坝基,N85°~0°W,NE∠75°~断层带宽约4m,两条带宽度分别为20cm50cm、10cm30cm,主要由灰绿色糜棱岩及碎裂岩组成N74°~90°,断层面呈舒缓波状,沿走向和倾向产状均有变化,局部倾角仅45((50(,有时反倾。其破碎带总宽度一般18.6m~37m,其中主裂带宽度一般为0.8m~2.5m,主要由灰白色断层泥和泥化糜棱岩组成,部分地段发育有两个主裂带,主裂带两侧主要为碎块岩和碎裂岩。
1.4 岩体风化坝址地段岩体风化以表层均匀风化为主,在断层带、节理密集带、蚀变带和较厚的云母片岩夹层分布部位出现局部囊状风化和夹层风化现象。坝址地段两岸强风化岩体底界埋深(铅直,下同)一般为10m~20m,右岸局部可达26m,河床部位一般无强风化岩体分布。弱风化岩体底界埋深一般为40m~50m,局部可达70m~88m,河床部位一般为23m~31.5m。布有相对较大的蚀变带条,有E1、E4、E5、E9,它们性状不一,其中以E5强度最低,E1、E9性状相对较好。延伸方向均近向,。岩体蚀变以高岭石化蚀变为主伴随黄铁矿化蚀变,主要发生在黑云花岗片麻岩中。
除以上规模较大的蚀变带之外,在地段还有零星发育蚀变岩体,一般表现为沿近SN向节理两侧岩体发生蚀变,宽度20cm,。
卸荷段河谷深切,相对高差达1000余米,岸坡陡峻,两岸山坡岩体卸荷作用强烈,卸荷裂隙发育。岩体卸荷深度发育一般规律是:在山脊部位明显大于冲沟部位,高高程部位大于低高程部位。山脊部位:强卸荷深度一般为10m~20m,卸荷深度一般为40m~90m;冲沟部位强卸荷深度一般为3m~20m,卸荷深度一般为15m~55m。低高程部位:强卸荷深度一般为3m~10m,卸荷深度一般为15m~40m;高高程部位强卸荷深度一般为15m~40m,卸荷深度一般为55m~90m。面上在下列个部位分布有卸荷岩体:①1150m1070m高程之间近坝趾部位,呈长条形分布,建基面上的宽度为0m10m;②1010m近坝趾部位,呈长条形分布,建基面上的分布宽度为0m3m(沿径向方向)。微风化卸荷岩体中卸荷裂隙间隔成带分布,裂隙微张张开,部分有次生泥充填,带间完整,片岩夹软化卸荷裂隙
编号 测点位置 σ1′(MPa) σ2′(MPa) α(°) σ7-1 PD7右壁63m 5.20 1.40 -80 σ7-1’ PD7左壁98m 2.00 0.50 -58 σ7-2 PD7右壁80m 5.20 -0.35 -67 σ7-2’ PD7硐底(100m) 15.00 2.30 5 σ13-1 PD13右壁28m 1.26 -2.65 -58 σ13-2 PD13右壁58m 10.20 2.40 -43 σ13-3 PD13右壁83m 20.10 2.80 -49 σ5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