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的“非寿征”探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曼殊的“非寿征”探析   摘要: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常用词汇,从有些特定的词汇可以窥探出作者的情感意蕴和思想特质。对苏曼殊文集中的“非寿征”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并且结合文本情境来分析苏曼殊的性格与思想。   关键词:苏曼殊;非寿征;思想   研究苏曼殊,有一个不得不注意的现象,那就是他习惯用一些重复的字词、句子乃至段落。一个作者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在苏曼殊的作品中[1],“非寿征”出现的频率较高,共出现五次,按照时间出现先后顺序,分别是:   1.一日,有相士过门见之,抚其肉髻叹曰:“是儿高抗,当逃禅,否则非寿征也。”――《潮音》跋   2.继而容光惨悴,就胸次出丹霞之巾,授余温泪,慰借良殷,至于红泪沾襟。余暗惊曰:“吾两人如此,非寿征也。”――《断鸿零雁记》   3.海园,湘南曹氏子。天赋诗才,不幸短命。十四岁工艳体,有仙气,非寿征。――《燕子龛随笔》   4.生闻女言,怪骇而退,喟然叹曰:“此女非寿征也。”――《焚剑记》   5.和尚闻之,欲观其人,乃曰:“天生此才,在于女子,非寿征也。”――《碧伽女郎传》   《潮音》跋乃苏曼殊借飞?a之名来给自己“正名”的一篇文章,它近乎一篇人物小传,算是曼殊对自己二十八载已逝岁月的回顾与总结。虽对自己一生行迹的还原度较高,但内容并非完全是真实可信,比如在身世的“?y言之恫”让他在潜意识中逃避中日混血的事实,宁愿自己是个日本人。恰逢乱世,民族离忧。这是因为曼殊在身世上的尴尬境地,为他一生的飘零无根涂抹出了最深哀的底色。   “当逃禅”,否则“非寿征”。首先一个日本相士能讲出如此有预言色彩的话来,话语可信度和这位相士的存在性本身就值得怀疑。另外“逃禅”与“非寿征”曾多次出现在苏曼殊其它的作品当中,属于一个作家的“偏爱”词汇。所以这句话是曼殊自己下的“论断”无疑了。已有学者论述《潮音跋》的作者就是苏曼殊[2]。“逃禅”这个词很有意思,禅应当是用来修的,并非用来“逃”的。但是一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最后通过遁入空门来寻求解脱,中国古代文人骨子里的“逃禅”情结非常深重。“非寿征”在曼殊作品中的第一次出现便是在这《潮音》跋中,苏曼殊当然是不可能为了求“寿”才与佛结缘,他对生命肉体健康的草率对待让人痛惋,甚至有着许多寻求速死的表现。其实,“寿”的意义对于曼殊而言,是与情挂钩的。“情深不寿”的执念在他的灵魂深处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小说《断鸿零雁记》是苏曼殊的代表作,作者深陷情网之中,自知负己负人。静子红泪沾襟,三郎自己也泪随声下,于是发出了二人“非寿征”的感叹。苏曼殊对待“爱情”,自认为“系于情者,难平尤怨,历古皆然”,对待婚姻,也有着“吾近胡能没溺家庭之恋,以闲愁自戕哉”的看法。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曼殊自身的独特经历似乎让他把这两者看的很开,因而曼殊选择主动离开静子,是抱着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是在自知会“负人”的情况下作出的艰难选择。当他与静子的相处逐渐演变成了两人终日以泪洗面的地步时候,三郎的离开便是情理之中了。   在随后的《燕子龛随笔》中,曼殊花了一则笔墨提到了一个失足溺水而死的少年诗人,说他“十四岁工艳体,有仙气,”但是却“非寿征”。曼殊的这本随笔所摘录的条录都有其旨向意蕴,这一段肯定也不例外。从少年的诗中,我们的确能看出其格调的不落凡尘。但苏曼殊一生从未去过湘南,在其它文字中也从未有过其与“曹氏”相关的接触记载,何以对一个少年诗人如此关心?我斗胆猜测,“滴翠满身弹竹露,落红双屐印苔泥”,“乐谱暗翻金缕曲,食单亲捡水晶糖”这两句诗就是曼殊本人所作。柳亚子说苏曼殊爱“故弄玄虚”,此处曼殊以“天才诗人非寿征”之事,以寄托内心隐事,也未可知。苏曼殊的七绝某些气质是沿袭李商隐的,而李商隐就是工艳体。此处所强调的“非寿征”,或许就是曼殊心中的“命里”意识在作祟。艳出于情,情既慰人,但也伤人。“情深不寿”的意识,在此处又做了一次浮跃。   《焚剑记》中阿蕙向男主进言说当世女子失德失贞,学习外国人互相猜忌的本领,并且总是反复无常,更甚的是,“犹学细腰,终饿死耳”。这使男主大为惊恐诧异,并且感叹“此女非寿征也”。初读觉得很奇怪,男主为何突然对阿蕙如此感慨,后来细究,阿惠属于性情偏执激烈,情感极端一类。也就是《潮音》跋中所提到的“高抗”。同样在《碧伽女郎传》中和尚意识到“天生此才,在于女子”后,便发出“非寿征”的感慨,有才便会生情,有情便会伤情、伤身。   总的来说,苏曼殊的作品里面,无疑都是流淌着“情深不寿”思想的,但是作为一个天生的情种,他看到佳人“乌舍凌波肌似雪”,便“偷尝天女唇边露”。但同时,他又是一个无根、漂泊不定的人,他许不了心爱的人一个家庭,便发出了“华严瀑布高千尺,未及卿卿送我情”的感慨,于是只能“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梯时”。在禅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