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和魏晋风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竹林七贤”和魏晋风度

“竹林七贤”和魏晋风度 “竹林七贤”和魏晋风度 刘 强 作为中古时期最具典型意义与阐释价值的知识分子群体,“竹林七贤”历经一千七百余年的时光淘洗,不仅没有在国人的精神版图上日渐黯淡,反而历久弥新,愈发显出其夺目光彩和迷人魅力。近年来,“竹林七贤”研究渐成热点,汇聚了数量可观、成果丰硕的研究队伍,截至2010年底,海峡两岸已先后举办过七次以“竹林七贤”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竹林七贤”研究的综合化、国际化趋势渐趋显著。 冥冥之中,我和七贤有缘。早在1998年,因为一偶然机会,我便写过一篇不足七万字的《琴弦上的英魂——嵇康传》。2009年,拙著《一种风流吾最爱:世说新语今读》出版,此书分“人物篇”与“典故风俗篇”二册,差不多又把七贤“巡礼”一遍。或许是因缘际会,2009年11月至2010年9月,我又应邀在《百家讲坛》先后录制《魏晋风流》与《“竹林七贤”》系列节目,耗时一年,共录制了二十五集。2010年10月10日,后录制的《“竹林七贤”》系列十三集先行播出。 电视讲坛固然离学术堂奥甚远,但其传播普及之效亦不容忽视。就我个人而言,常觉今生今世,若能在“竹林七贤”之风度精神的传播上略尽绵力,则心愿毕矣,至于来自周遭的抑扬毁誉,大可忽略不计。 “魏晋风度”之由来 和“竹林七贤”一样,“魏晋风度”同是文化传播过程中渐次形成的文化概念与命题。就“魏晋风度”而言,其肇端固然当在一千六七百年以前的魏晋之季,而其真正凝结成为一大概念,则历时尚不足百年。 1927年7月23日,在国民党政府广州市教育局主办的“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时年四十六岁的鲁迅做了一场现在看来十分重要的演讲,题为《魏晋风度及文章和药及酒之关系》。在这篇将近一万字的演讲稿中,鲁迅谈到了三个方面:一是魏晋文章及其特点,概括下来就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二是以“正始名士”何晏为祖师的服药之风;三是以“竹林名士”为代表的饮酒之风。尽管除了题目,正文中并未对“魏晋风度”做过具体阐释,但鲁迅的意思当是,魏晋文章及名士们扇起的服药和饮酒两大风气,便是“魏晋风度”最重要的表现及展示。此后,“魏晋风度”便成为一大文化关键词,以之为题做文章者代有其人,络绎不绝。 1940年,宗白华的《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问世。在这篇屡被称引的论文中,宗氏开篇就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宗氏以悖论的形式揭橥魏晋时代的“艺术精神”,堪称孤明先发,振聋发聩。此外,还有两个论断深具卓识:一是“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二是“中国美学竟是出发于‘人物品藻’之美学”,这两句话本身也可说是中国美学史上的重大“发现”。 1944年,哲学家冯友兰发表《论风流》一文,将“魏晋风度”张大为“魏晋风流”。在谈及名士之人格美时,冯氏称:“是名士,必风流。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假名士只求常得无事,只能痛饮酒,熟读《离骚》。他的风流,也只是假风流。嵇康阮籍等真名士的真风流若分析其构成的条件,不是若此简单。”并进而提出,真名士必备之四个精神条件:曰玄心、曰洞见、曰妙赏、曰深情。进一步从人格美的角度深化了“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 1948年,王瑶完成《中古文学史论》一书,在“自序”中,作者称该书第二部分《中古文人生活》“主要是承继鲁迅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和药及酒之关系》一文加以研究阐发的”。书中的《文人和药》、《文人和酒》等篇什,后来成为研究“魏晋风度”的必读文献。 1981年,李泽厚《美的历程》出版,书中第五章题为《魏晋风度》,把这一议题的探讨与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在《人的主题》一节中,李泽厚提出了“人的觉醒”这一命题,认为正是“人的觉醒”才使“人的主题”提上日程,从而才形成了汉魏六朝这几百年的人性大解放与艺术大繁荣。这就又把“魏晋风度”的内涵在美学与哲学向度上推进了一层,使铃木虎雄首倡、鲁迅复加点染的“文的自觉”说有了一个更可靠的理论前提。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学者纷纷就“魏晋风度”著书立说,为丰富这一研究做出了贡献。笔者也曾以风俗为切入角度,将“魏晋风度”分疏为以下十二个面向:(1)美容之风;(2)品鉴之风;(3)服药之风;(4)饮酒之风;(5)清谈之风;(6)任诞之风;(7)隐逸之风;(8)艺术之风;(9)嘲戏之风;(10)清议之风;(11)雅量之风;(12)豪奢之风。除服药之风和豪奢之风外,其他十种风气均有正面阐释之价值。窃以为,“所谓魏晋风度,是指汉末魏晋时期形成的一种时代精神与人格理想,具体说就是指受道家学说与玄学清谈思潮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追求自然(和名教相对)、自我(和外物

文档评论(0)

htfyz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