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朗口“热”“冷”思考
杜朗口“热”“冷”思考
杜朗口“热”的“冷”思考
最近,全国教育界刮起了一股“杜朗口旋风”,该校自创的“336”学习模式,砸碎了讲台,推倒了权威,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有“大破大立”的气势。一时间,专家论证、权威首肯、学校学习、教师跟风……真可谓风起云涌。似乎一夜之间,就在全国各地竖起了不少学习杜朗口的大旗。地处南方的我们,竟然也被卷入这股旋风之中,上至区教研中心,下至各学校,几乎是无人不谈杜朗口,甚至有个别学校照搬杜朗口模式,封窗户,添黑板,并课桌,砸讲台……真刀真枪地投入到了实践探索之中。可见此风之劲。在这个大背景下,12月14日学校行政会议决定,派遣各科组长前往山东杜朗口镇中学取经,希望能将该中学的新理念带回学校,和大家分享,推动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我等十人欣然领命。
经过一番周折,12月21日,我们冒着大雾终于到达杜郎口中学。在那里,我们一行十人分头行动,参观、访谈、看课、摄像、拍照……在学校整整呆了一天,感觉收获很大,但却并非去前所耳闻的那么“神奇”。相反,经过几天的冷静思考,结合翻阅相关资料,我们对“杜郎口旋风”产生了一些疑惑。
疑惑之一:不读书的老师会教书吗?
这个疑惑似乎显得有些幼稚。
但是,杜郎口的老师甚至校长,的确是不读书的。他们的“不读书”也随着他们的“出名”而出了名。
请看《杜郎口旋风”》一书中的P80《对话崔其升》(提问人:中国教育报记者茅卫东、李炳亭)
问:当初你考虑教改,有什么理论支撑吗?
答:坦白地讲,我们有高深的理论,学校很忙,我也没时间去跟踪这样那样的“理论”,偶尔翻翻书。……(言下之意就是,看书并不是“学校的事”,不应该摆在历史日程上,要等不忙了,才能看书。但是,什么时候才能“不忙”呢?)
这是校长,再看一段关于教师的:
中国教育报记者茅卫东、李炳亭2006年3月22日在教育报的报道《杜朗口中学德非典型教改》中,“光环下的沉重”一段较为真实。其中有一段访谈对话发人深省:
“记者和一位经历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全过程的老师交谈,问及最近在看什么书,这位教师连说没时间看书。再问上一次买书是什么时候,买的是什么书。他想了想,说年前买过一本《同步练习》。进一步询问得知,从教以来,除了教辅材料,他没有买过其他书籍。这种情况在学校相当普遍。自然,学生的课桌里除了各科教材与相关学习资料外,也很难有一本课外书。”
不读书的校长与教师,其专业水平是不是本来就很高,有“老本”可吃呢?
崔校长是名人,其简历相信很多人知道:中师毕业,教过小学,离职进修过中文(该是大专吧?)担任过全乡镇的教师辅导员、业务校长……能够培训教师,是老师的老师,相信业务水平一定很高。虽然担任杜郎口中学校长是他第一次“长”校,但毕竟有“业务校长”的经验在手,估计“管理水平”应该不成问题。——校长有“老本”!虽然不追求(没有时间追求)“源源不断的活水”,至少可以认为其拥有了“一桶水”。
再看教师:
《杜郎口“旋风”》P221:杜郎口中学的实际师资水平比较低下,非但师范累大学本科毕业生只有一人,就是真正师范类的专科毕业生也只有六七人,绝大多数教师来自电大等非正规大学,他们的文化功底相对薄弱,专业只是比较欠缺,教育视野较为狭窄。
以上摘录的几段文字,作者之一就是《杜朗口“旋风”》的编著者李炳亭,他是怀着颂扬杜朗口的精神,传播杜朗口经验的目的采写的报道,相信这些报道应该属实,至少不会蓄意歪曲丑化杜朗口。
就是崔校长自己,也认为自己的“兵”不是“强兵”,六十多位专任老师,有“三分之一不合格”。
就是这样的师资队伍,却从来不买书、不看书,他们是如何保证自己拥有“鲜活的水”的呢?杜朗口的这种真实不仅是“发人深省”,恐怕还不得不“令人吃惊”。
是啊,无论花样如何翻新,无论形式如何独特,一个除了教材与教学辅导书之外,常年不读任何书的教师,一定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这种论断恐怕不会有人反对吧?但是,这样不能称为“合格”的教师队伍,是如何“教书”的呢?“教师是学生的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杜朗口的教师,没有专业知识,没有文化底蕴,又没有机会看书学习,没有办法接触鲜活的教育理念,没有可能亲受专家的指点,他们凭什么去完成对学生的引领任务呢?他们依靠什么去占据这个不可或缺的“首席之位”呢?
他们采取的办法正是放弃教师的“首席之位”,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于是,就有了“10+35”乃至“0+45”,有了“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
所谓的“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换一种说法,恐怕就是“萝卜煮萝卜”吧!“一个错字连篇,甚至连‘下水’作文都不会写的语文老师”,组织学生“自练自教自强”,竟培养出会写作的学生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杜郎口的老师们,硬是“把萝卜煮出肉味来”,确实是一种“超常规”的本事啊!
这样的教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