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8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y
第十八章 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 糖尿病的定义及分类 由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减少,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高血糖、糖尿、多饮、多尿及多食,慢性并发症有眼、肾、神经、血管和心脏等病变。 分为两种类型:1型,即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IDDM),病人体内几乎没有胰岛素分泌 ;2型,即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是指这型糖尿病通常发生在40岁,罹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其胰脏通常会产生一些胰岛素,但他们的身体组织却不能对胰岛素的作用产生良好反应 。 药用胰岛素根据来源分为两类: ⑴动物胰岛素:从牛、猪等动物的胰腺中提取。 ⑵人胰岛素: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生产。 注射给药,皮下注射吸收快,尤以前臂外侧和腹壁明显。 第一节 胰岛素 胰岛素的药理作用 1.糖代谢:降低血糖,能加速葡萄糖的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促进糖原的合成和贮存,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使血糖来源减少,去路增加。 2.脂肪代谢:可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的生成。 3.蛋白质代谢: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直接作用于核糖体,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 4.钾离子转运 可激活Na+-k+-ATP酶,促进钾离子内流,增高细胞内钾离子浓度。 作用机制 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TPK)活性的受体 临床应用 1.糖尿病 胰岛素的替代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最合理措施。目前主要用于: 1型糖尿病:胰岛素是唯一的治疗药物,且须终身服药。 2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及口服降血糖药疗效不满意的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制剂分类: 1.速效胰岛素:包括正规胰岛素和lispro insulin。 共同特点:溶解度高、可静脉注射、皮下注射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维持6~8h)。 2.中效胰岛素:包括低精蛋白锌胰岛素和珠蛋白锌胰岛素,维持(18~24h),不能静脉给药,只能皮下注射。 3.长效胰岛素:精蛋白锌胰岛素,维持(24~36h),不能静脉给药,只能皮下注射。 4.单组分胰岛素:为高纯度胰岛素(纯度大于99%)。 不良反应 1.低血糖及低血糖休克: 是最重要、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早期表现为饥饿 感、出汗、心跳加快、焦虑、震颤等症状,严重 者会引起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治疗:口服糖水;重者立即静注50%葡萄糖注射液20~40ml进行抢救。 2.过敏反应: 一般反应轻微而短暂,如荨麻疹,偶见过敏休克。 3.胰岛素耐受性: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称为胰岛素耐受性,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耐受性:由于创伤、手术、情绪激动等应激原因,血中拮抗胰岛素物质增多。治疗上主要是消除诱因,短期内加大Ins(胰岛素)的用量。 慢性耐受性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体内产生的Ins抗体有关。 第二节 口服降血糖药 噻唑烷酮类:胰岛素增敏剂 磺酰脲类— 胰岛素分泌促进药 双胍类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瑞格列奈 钒化合物:能降低血糖,新型的降糖药 一、胰岛素增敏药 噻唑烷酮类: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 【药理作用】 1.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血糖:可降低骨骼肌、脂肪组织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使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浆胰岛素及游离脂肪酸水平明显降低。 2.改善脂肪代谢紊乱: 3.对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防治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炎症反应和内皮细胞的增生,抗动脉粥样硬化; 延缓蛋白尿的发生,减轻肾小球病变。 4. 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罗格列酮降低游离脂肪酸水平来保护B细胞功能。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 不良反应 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低血糖发生率低,可见头痛、嗜睡等。 常用的制剂 二、磺酰脲类--胰岛素分泌促进药 氯磺丙脲(chlopropamide) 甲苯磺丁脲(tobutamide) 格列苯脲(优降糖)(glyburide) 格列吡嗪(glipizide) 格列齐特(达美康) 三代 格列美脲(glimepiride) 二代 一代 1.降血糖作用:可降低正常人的血糖,对胰岛功能尚存的病人有效,对胰岛功能完全丧失的患者无效。 ①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中胰岛素增多。 ②降低血清糖原水平。 ③增加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增强胰岛素的作用。 ④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2.抗利尿作用: 格列本脲、氯磺丙脲能促进ADH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3.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第三代药物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还可刺激纤溶酶原的生成,恢复纤溶活性,改善微循环,对预防或减轻糖尿病人微血管并发症有一定作用。 药理作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神经外科颅内肿瘤病人的护理.ppt
- 神内2教学查房病例汇报.ppt
- 社区肺结核病人管理规范.ppt
- 社区慢病人保健与管理.ppt
- 监护仪的测量原理南医大讲稿.ppt-1.ppt
- 神经心理学评估.ppt
- 神外常见疾病.ppt
- 神经阻滞病例分享.ppt
- 福特Q1.ppt
- 科学锻炼方法调适体育班.ppt
- 宠物疾病诊断AI系统2025年准确性优化与市场拓展研究.docx
- 露营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与旅游市场需求分析报告.docx
- 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培养儿童阅读兴趣.pptx
- 2025-2026学年高中英语高三下册牛津上海版(试用本)教学设计合集.docx
- 物联网设备安全漏洞检测与防护:2025年物联网安全防护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深度剖析报告.docx
- 基于2025年市场需求的创新药物研发项目可行性评估报告.docx
- 2025年智能垃圾分类技术在我国西部城市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分析.docx
- 化设计应用意义及必要性.pdf
- 民营医院2025年差异化竞争策略与品牌影响力提升分析.docx
- 2025年食品行业商业计划书食品安全与供应链管理研究.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