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存储论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香蕉存储论文

植物病理学报 AC T A PHY TO PA T HO L O GIC A SIN ICA 1997. 27( 2): 157~ 160 多巴胺和糖类物质对香蕉采后炭疽病发生的抑制和诱导作用 蒋跃明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 广州 510650) 摘要 香蕉果皮组织可溶性糖随着香蕉采后后熟过程中 ,含量逐渐增加; 但当果实出现明显病症时含量略有下降。多巴胺在香蕉采收时含量较高 ,但随着炭疽病发生明显下降。外源多巴胺在抑制芭蕉炭疽菌的同时也抑制了果实采后炭疽病的发生。对“黑油身”和“ 63-1”两个抗性不同的品种分析表明 ,前者多巴胺含量较高、可溶性糖较低 ,与其较强的抗病性相一致。本文还对香蕉采后炭疽病发生与酚类和糖类物质之间的可能关系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香蕉 炭疽病 多巴胺 糖类 采后 香蕉炭疽病是由芭蕉炭疽菌 ( Colletotrichum m usae )在果实采前阶段侵染 ,在采后发生。首先表现为果皮褐变 ,然后果肉逐渐腐烂 ,严重地影响了果品经济价值〔1~ 3〕。 植物潜伏真菌活化与寄主组织生理状态有关 ,其中牵涉到寄主组织抗菌物质含量下降和病原菌可利用物质增多〔4~ 6〕。多巴胺是香蕉果实中主要酚类物质〔 7〕。在果实经催熟处理转到常温货架后 ,多巴胺含量明显下降 ,与香蕉炭疽病出现的时间相一致。另外 ,刘惠怡等人〔 8〕还指出 ,香蕉采后炭疽病发生可能与果实组织内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有关。为此 ,我们以香蕉不同的抗病品种为材料 , 分析了果实采后炭疽病发生与多巴胺和糖类物质之间的关系 ,以便阐明香蕉潜伏病原菌活化的可能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 1 供试材料 为“黑油身”和“ 63-1”两个品种 (前者较为抗病 )。选取八成熟、外表良好无损的果实进行试验(由广东省农科院果树所提供 )。果实采收后 ,按以下方式进行处理: ( 1) 分别取“ 63-1”和“黑油身”蕉 (每梳大约 1. 5 kg ) ,以 1000 m g / L ( W /V)的乙烯利浸泡 1 min, 置于 20± 1℃ , 80% ~ 90% 相对湿度条件下保温催熟 5天 ,然后在室温 ( 25℃~ 30℃ )、 55% ~ 65% 相对湿度条件下观察果实炭疽病发生情况 ,并取样进行有关测定。 ( 2) 另取一部分“ 63-1”蕉先用 500 mg / L( W /V )浓度的多巴胺溶液浸泡 3 min,然后室温自然晾干 ,按上述方法进行催熟处理、观察和测定。对照以清水代替多巴胺做同样处理。 上述每个处理设置 3个重复 ,每个处理为 6个梳蕉。 1. 2 炭疽病调查 根据果实表面出现病症大小分为 5级。0级: 无症状; 1级: 病斑针头大小 ,总面积小于 25% ; 2级:病斑分散 ,占 25% ~ 50% ; 3级: 病斑连成较大块斑 ,占 50% ~ 75% ,并开始出现粉红色孢子堆; 4级:病斑连成大块斑 ,面积大于 75% ,出现大量粉红色孢子堆。根据被调查果实的数目和相对应的病症级别计算病情指数。 1. 3 多巴胺和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分别取香蕉果皮 10 g 和 20 g 用于多巴胺和可溶性糖测定。多巴胺含量测定按照蒋跃明等人方法分别取香蕉果皮 10 g 和 20 g 用于多巴胺和可溶性糖测定。多巴胺含量测定按照蒋跃明等人方法〔 9〕 ,采用外标和内标法计算。可溶性糖用 80% 乙醇抽提 ,然后按蒽酮法测定 ,以葡萄糖作标准曲线加以计算。 1. 4 抑菌试验 在马铃薯培养基平板上加入 0. 5 m l芭蕉炭疽菌孢子的悬浮液〔每视野 ( 10× 10)约 25个孢子〕涂匀 ,用灭菌的滤纸沾取不同浓度的多巴胺溶液 ,放入培养皿中 ,在 25℃培养 2 d。空白滤纸作对照 , 测量抑菌圈直径。以多巴胺抑菌圈大小减去对照抑菌圈大小作为评价抑菌效果。 1. 5 香蕉果皮汁液对芭蕉炭疽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取不同含糖量 ( 0. 8~ 7. 5 g /100 g FW )的果皮组织 2 g ,加 10 m l蒸馏水制成汁液 ,然后加入 0. 1 m l芭蕉炭疽菌孢子悬浮液〔每视野 ( 10× 10) 10个孢子〕,在 25℃、直径 7 cm 培养皿内培养 36 h,调查孢子萌发情况。 2 结果与讨论 2. 1 香蕉采后炭疽病发生与多巴胺、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63-1”香蕉果实经乙烯利催熟 5 d,转到常温 ( 25℃~ 30℃ )货架 2 d,即见针头大小的炭疽病病斑。随着货架期时间的延长 ,病情指数迅速增加 (表 1)。 表 1 香蕉两个品种多巴胺和可溶性糖含量的比较 Table 1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dopamine and soluble sugar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